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
第一出陇西、洮阳(今甘肃省陇西县、临潭县),
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次用黑水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
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
又有蚕陵(今四川茂汶西北)白水者,
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
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
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及
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者最良,
蜀汉(“蜀汉”应指蜀郡和汉中)不复采用之。
宜州、宁州者亦佳
出原州华原谷子山,花黄。
今原州者好,
宜州(四川茂州)、宁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亦佳
今河东(今山西绝大部分地区)、
陕西(今陕西大部分地区)州郡多有之
黄芪都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芪。
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
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芪。
然黄芪本皆柔韧,若伪者,
但以干脆为别尔
黄芪本出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为良,
故名绵黄芪。
今《图经》所绘宪水(今山西省娄烦县及静乐县部分地)
者即绵上,地相邻尔
《图经》曰蜀郡山谷及白水、汉中,
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陶隐居云:“出陇西、叨阳、黑水、宕昌。”
[道地]宪州、原州、华原、宜州、宁州。
出蜀郡汉中,今不复采。
唯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
宜、宁二州者亦佳。
水耆生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
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绵耆出山西沁州(今山西省沁源县)绵上,
乡名有巡检司。
此品极佳。
此为上品
根长二三尺。
生赤水乡,名赤水耆,生白水乡,名白水耆;
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
一云折之如绵,故谓之绵黄耆
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
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
开黄紫花,大如槐花。
结小尖角,长寸许。
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竿者为良。
嫩苗亦可 淘茹食。
其子收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
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
滇产性泻,不入用
黄芪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
或生北口(指河北省蔚县与山西省广灵县、
灵丘县之间诸关口,应指内蒙)外,
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
答曰:虽不必截然在北,
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
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气之优者而言,
故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
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
汉中、甘肃所产黄芪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
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
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
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
(黄芪) 正芪产区分三处。
一关东(今东三省),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
三卜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
产东三省,伊黎(今新疆伊犁)、吉林(今吉林省)、
三姓地方(在清代指黑龙江下游、
松花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清明后收成,入山采掘至六七月间乃上市。
冲口芪产区亦广,产于山西省浑源州(今山西大同浑源县),
近阳高县(今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高山一带,
收获在于秋后冬前。
择出匀滑直壮者,先制粉芪、绵芪。专消三江一带。
次下者,乃制冲口芪,染成黑皮而来。
浑春芪、牛庄芪即此芪制剩原来生芪而来,是以不黑皮。
又有一种名晋芪,实为川芪,
原产四川碧江、汶县、灌县(今四川灌县)、江油县等处。
又有一种名禹州芪,乃由口外运至禹州(今河南禹州),
扎把而来。
原色白皮,亦是生芪,非产禹州。
粉芪原出陕西岷州、大同、宣化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