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11月13日,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组织辖区24所中小幼学校教师参观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主办的“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并围绕“馆校结合,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展开座谈。
35名教师观摩了导引图、针灸铜人、敦煌壁画安世高故事画、屠呦呦所获诺贝尔奖奖章及证书等展品,对中医诊治方法、人体经脉和穴位互动体验,深刻体悟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阴阳五行等内涵,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大家表示,通过展览+社会教育的形式,既了解“一带一路”沿线中医药的发展成果,也能通过穴位保健指导、八段锦习练、制作香囊等实践,生动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座谈会上,教师们就馆校如何双向赋能,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方式等问题,结合现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基础纷纷发言。大家认为:中医药博物馆教育要与德育、美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逐步建构起面向中小幼学生各个学段的活动、展览与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小而美、微而精的中医药主题流动展览,常态性走进校园办展。通过中医药文化角、百草园、思政课、选修课、中医药研学游等多种形式,持续丰富展品、开发活动,将博物馆资源与体验活动融入更多学校,增强博物馆教育的吸引力、趣味性与互动性,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参与中收获中医药文化知识与技能。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不断丰富展览形式,借助展览、讲座、主题研学等载体,推动“流动博物馆”进校园,引导青少年通过中医药这把“钥匙”去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宝库,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文/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