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北京猿人”学会用火
约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知道熟食,这有利于减少消化道疾病,增加营养,改进体质,延长寿命。火的使用,驱寒取暖,改进原始人类居住条件,减少寒性、关节等疾病,使熨法、灸法、烧灼止血等医疗技术的产生成为可能。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
阴阳观念与卦象符号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因太阳崇拜而萌生源于太阳的阴阳观念。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约公元前7000年前彩陶上有太阳纹图案,以及疑似阴阳爻卦画、数字卦象符号。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约公元前5000~6000年的鹿角和木锥上有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卦有关。传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20万年~距今1万年))伏羲创八卦。至迟在西周初年,阴阳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哲学范畴。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将“阴阳”一词抽象为哲学概念。


【主要参考资料】《从史前遗存中寻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在浙江义乌的桥头遗址,就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有些非常漂亮的瓶、罐等器物可能不一定是实用器,或许与祭祀有关,有些陶器上彩绘有类似于《周易》的阴阳爻卦画,有的又类似数字卦象符号,结合长江下游此后的类似发现,推测当时可能已经有八卦一类数卜的产生。


   《义乌市桥头上山文化遗址》:太阳纹图案与跨湖桥一脉相承,充分说明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源头。


网络文章:“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再前推至9000多年,以万为单位为中华历史正本清源”:彩陶上有很多由乳白色突起的“白点点”组成的不同长短的图案,还有一个由六杠“白条纹”组成的图形。这些由点点组成的图案正是展示了《易经》的河图、洛书的信息;而白条纹组成的图形则是易经中的六爻卦——雷地豫。之前考古发现过的伏羲八卦都以原始八卦图文为主,这些原始八卦图文记录的是八卦太阳历的内容,还需要考古学者进行破译和转化,这类标志在大汶口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也距今6500--4000年的时间。而此次桥头遗址中发现的伏羲卦图文则不同于以往的原始八卦图文,桥头遗址中的纹饰则直接以阴阳爻的形式出现,与流传至今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完全一致。


   中国华夏民族上古时代延续与迁徙的文明进程大致分为三个先后阶段,先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仰韶文化的聚集地正是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西元前6000—西元前2800年)距今8000多年,比仰韶文化早1000多年。仰韶文化其存在的文化遗址零星散乱于黄河中游地区,著名的是陕西的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延续了两千年(西元前5000—西元前3000年),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与仰韶文化同时期的有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浙江的河姆渡-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山西陶寺遗址为核心,(西元前3000—西元前2000年)距今5000年的历史。


   《阴阳观念的萌生及“阴阳”一词成为抽象哲学概念的过程》:史前考古材料可证公元前7000 至前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太阳崇拜已经是盛行和浓重的。例如,约公元前7000 至前6500 年浙江义乌桥头遗址上山文化陶器表面装饰陶衣以红色为主,也有乳白衣,彩陶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还有红烧土。……众多考古材料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早期先人格外喜爱红、白二色的文化心理。笔者推断,这种文化心理应是出于对太阳红、白光色即太阳的崇拜。再如,约公元前7000 至前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上山文化陶器上出现太阳纹。……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太阳神形象的承袭、发展演变,再到殷商将太阳神与太阳的自然神崇拜演化为宗祖神崇拜等,也可反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对太阳与太阳神崇拜的盛行和浓重。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有关说明。
中国人会酿酒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约公元前7000年前由大米、薏米和未知块茎制成的谷物酒,表明古人已经有意识地选择和培养有益的发酵菌群,把发霉的谷物和植物茎叶混合制麴,使得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进一步贮存后酿造出香味浓郁的麯酒。学会酿酒,使酒应用于人类养生防病治病成为可能。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南方一个有9000年历史的平台堆中有饮用谷物酒的早期证据》.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Wang, Jiajing & Jiang, Leping & Sun, Hanlong. (2021). Early evidence for beer drinking in a 9000-year-old platform mound in southern China. PloS one. 16. e0255833. 10.1371/journal.pone.0255833.),《中国医学通史》年表(约公元前4000年,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与药物起源相关出土物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约公元前5000~6000年疑似“草药罐”的小陶釜,内有一捆形状相近的植物茎枝;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出土约公元前4500多年的茶树根、葫芦皮;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约公元前2200~3300年葫芦、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子、两角菱、毛桃核、酸枣核等遗物。这些遗物在后世或药用或药食两用,与药物起源有密切相关。


【主要参考资料】《中药起源文献与科技考古研究》调研报告(距今7000~8000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疑似为“草药罐”的小陶釜,内有一捆形状相近的植物茎枝;距今约6500多年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出土茶树根、葫芦皮;距今5300年至4200年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葫芦、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子、两角菱、毛桃核、酸枣核等遗物。)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国医学通史》年表:约公元前1700年,相传伊尹制汤液。考古发现陶釜、药用植物种仁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