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0年-公元1933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氏原籍山东诸城,明代迁居直隶盐山边务里,世代皆为儒家学者,其先祖张友三传有家训谓:“凡后世子孙,读书之外,可以学医。”。张氏自幼聪慧,父亲张丹亭精于医道, 他在跟随父亲读书的同时也兼学医理。
公元1885年,张锡纯治愈了使当时的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无策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开始应诊。但公元1911年前,仍主要以教书为主要职业。
公元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榜后,张氏开始广泛搜集百余种医书,勤奋阅读,学识日增。当时正值清朝末年,西洋医学已在中国迅速传播。
公元1904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西式学堂,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受时代思潮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他比较中西医学,认为各有长短,因而又自学西医,试图吸收西医长处以补中医不足。经过十多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于公元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张氏年近50岁,医名渐渐传开。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应德州驻军统领聘请,在军中担任军医正数年。
公元1918年,苏中宣等人聘请张锡纯到奉天(沈阳),在大东关开办立达中医院,并担任院长,提倡中西医合作,声名大噪。公元1920年代初期,与江西陆晋笙、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称为“四大名医”。又和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齐名,被誉为海内“名医三张”。
公元1928年后寓居天津,白天诊病,夜间写作,开办天津“国医函授学校”,设立“中西汇通医社”,培养后继人才。
公元1933年秋天,因病逝世,享年74岁。
张锡纯的代表著作是《医学衷中参西录》,共七期,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