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2年-公元1652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医家,其著作《温疫论》一书,开中医探讨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提出温疫是由一种不可见的异气所导致,由口鼻而入,与现代的病菌学、病毒学说接近,他启发了清朝的温病学派。
公元1641年,他的家乡出现大型传染病,许多人因此过世,吴又可因而发奋学医。他反对使用伤寒学派的热性药物,主张以寒凉学派的治疗方法,以苦寒攻下的治则,攻逐邪气,用以治疗温疫。当时有许多人经他诊治都得以痊愈,因此声名远播。
公元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有性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公元1642年,吴有性创作了医学著作《温疫论》,书中率先提出温疫非因风、寒、暑、湿所致,而是源自于一种“异气”(又称戾气、杂气)所致。吴有性认为,温疫与伤寒不同,不是由皮肤侵入,而是由口鼻侵入,再潜伏于半表半里的募原之间,这个观点影响了叶天士的三焦辨证。
吴有性在《温疫论》提出的达原饮,为其著名处方,主治瘟疫或疟疾。2003年,人们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温疫论》中提到的大黄,曾用于治疗禽流感。
后世吴鞠通等医家虽受他的思想影响,但也批评他的方剂组成中多用大黄,有过于苦寒之弊。
吴有性揭示了瘟疫病原,指出瘟疫为疫疠之气所致,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总结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探寻治疗药物,创立了达原饮一方以治疗温疫,达到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利于表里分消的目的。
吴有性创立了瘟疫学说,领先西方世界200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见解,充实了温热病学的内容。他的邪气侵犯途径对叶天士的温热学说有一定启示,其学术思想使温疫学说独立成体系,对中医药学发展作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