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金代设太医院
金代医事制度沿袭宋制而有所改革,其中合并翰林医官院与太医局,设置太医院。“太医院”名称始于金代。元代太医院为独立的最高医事机构,负责宫廷医药,行政长官正二品,较宋代从六品、金代正五品明显提高。太医院制度为明清两代所继承,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宫廷医学。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01
元代开始祭祀名医
继承唐代遗风,元代三皇庙亦祭祀圣人帝王伏羲、神农、黄帝,但元代的三皇主要被视为医学之神,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从祀两庑,体现政府优待以医家为首的技术者。其风从京城到各州县,波及民间,反映出社会对医生仁心仁术的尊崇。明太医沿袭其制,于每年3月3日通祭三皇,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祭,十大名医从祭,东厢殿从祭的有僦贷季、岐伯、伯高、鬼庚区、俞跗、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尹、扁鹊、淳于意、张机,西厢殿则有华佗、王叔和、少俞、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彦修。后世有所沿袭,影响久远。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元、484明
元代医学分科
医学自《周礼》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4科之后,经隋唐太医署分5科、金代分10科,至元代已分为13科: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后世虽时有撤并,但基本架构保持不变,分科合理有利于学科进步。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02
金元医学流派及其争鸣
金元时期战事频仍,社会动荡,疾病流行,用原有的理论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代表的“金元四家”和易水的张元素为主,创立新学说,形成学派,展开学术争鸣,标志着中医学术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刘完素(1110-1200),字守真,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后称尊称刘河间,撰《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倡导火热学说,治用寒凉法,创双解散、益元散等。传人的穆子昭、荆山浮屠、马宗素等,私淑者有张从正、葛雍等。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自称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撰《儒门事亲》,主张祛邪以扶正,倡用攻邪法,以汗、吐、下法为主,传人有麻知几、常仲明等。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撰《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创脾胃学说,倡用补土法,甘温除大热,创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传人有罗天益等。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人称丹溪翁,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人,撰《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学说,倡用滋阴法,善治诸郁。震亨师承罗知悌。罗氏师承荆山浮屠,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乃刘河间再传弟子。传人有戴原礼、王履等。丹溪学派对后世乃至国外都有较大影响,如日本曾成立丹溪学社。河间主火论与丹溪滋阴说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张元素(1131?-1234?),字洁古,金代易水(今河北易县)人,受刘完素思想启发但学说主张不同,两大流派相互争鸣,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撰《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倡脏腑辨证学说,创立较为系统的药性理论,包括性味学说、阴阳厚薄学说、升降学说、归经、引经报使学说等,重视胃气,传人有李杲、王好古等。金元诸学派在中国医学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05、469-472、476,《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P81
1
2
3
4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