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甲骨文中的医药卫生资料
文字是文化知识传播的载体,甲骨文为目前已知的最早而有系统的成熟文字资料,通行于商周时期,主要刻于龟甲或兽骨上,多为王室占卜之辞,并有不少关于医药卫生的内容,涉及卫生保健、医事制度、人体部位、疾病诊疗、药物知识等多个方面。如殷代卜辞中有盥、沫、浴、洗、帚、洒、扫等字样,结合出土的殷周盥洗用具,可以推断这一时期人们已具有扫地、用水清洗身体等卫生习惯。又如卜辞中有记:“庚辰卜,大贞;来丁亥日寇寝……”即为丁亥日要在室内外扫除和灭虫的意思。甲骨文中亦有许多描述人体和病名症状的文字记载,人体部位如首、面、耳、目、口、舌、齿、项、足等;对疾病的记载以带有“疒”的词汇为主如“疒首”见于“甲辰卜,出贞:王疒首,亡征”,意思是:商王武丁患头病,不要延缠了;又如“疒耳”、“疒自”、“疒口”“疒役”等,“疒役”见于“甲子卜,殼贞,疒役,不延?”、“丙子卜,古贞,御役”等条,学者认为这两条卜辞是反映我国传染病流行的最早记载。又有关于“疒年”的记载,当是疾病流行之年,见于“贞(有)疾年其井(死)”,其意为:在疾病流行之年是否会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甲骨卜辞中不仅载有“疒齿”,还有“龋”字出现,见于“勿于甲御妇(女力)龋?”、“贞……女……御……龋”等条。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4、47、49、56,年表(公元前1330年,甲骨文中有人体解剖部分名称和多种病名、症状的记载,以及除虫、洗澡、洗脸等记载。其中龋齿为较早的有关记录。
《山海经》《吕氏春秋》中的药物记载
《山海经》不著撰人,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对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民俗等认知,包罗万象。其在叙述山川地域及其物产时也记载了各地出产的药物,据统计有一百数十种之多。如按药物功能分大致有如下十种:补养药,如冈草“食之不愚”;生育药,如鹿蜀“佩之宜子孙”;避孕药,如蓇蓉“食之无子”;美容药,如荀草“服之美人色”;预防药,如箴鱼“食之无疫疾”;毒药,如芒草“可以毒鱼”;解毒药,如耳鼠“可以御百毒”;杀虫药,如肥遗“可以杀虫”;兴奋药,如鯩鱼“食之不眠”;兽用药,如白柎“可以走马”等。另有未记载主治功效的药物如桂、蔓荆、白芷、芎藭、芍药、雄黄、桔梗等,多成为了后世常用之品。
《吕氏春秋》系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写而成,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其中记录了许多医药知识,如《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尽数》《达郁》等篇皆为专论养生保健之作,如《尽数》言:“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任志》《辨土》《审时》等篇则论及了药物栽培与采收时节的相关知识,如《审时》言:“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这些论述都是古老且珍贵的药学文献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8、69
中药汤液的创制
汤液即汤剂,是中医运用方药的主要剂型之一。相传汤液为商汤的宰相伊尹创制发明,伊尹原为汤王之厨,精通烹调,后被起用为宰相,《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伊尹“闵生民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汤液就是将各种药物加水煎煮而成,其方法与烹调饮食的经验以提高配制汤液的方法是很有可能的。事实上,汤液的真正创制显然非某一人或某一时期之功,当为人类有了用火又熟练制陶的基础之后,经过千百年生活实践,从采药与烹调中长期积累的结果,考古发现的陶釜和药用植物种仁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汤液的创制也标志着方剂的诞生,人们吃药由“㕮咀”的方法过渡到煮食或去滓喝汤,汤液因其服用之便,用药之灵活,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8、年表(约公元前1700年,相传伊尹制汤液。考古发现陶釜、药用植物种仁等。
医与巫的决裂
在夏商周时期,巫和医药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巫师既代鬼神发言,参与朝政,又兼晓医药,在当时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史记》《说文解字》中均有记载的巫咸即被认为是“殷之元臣,功比伊尹,并列于先王受祀,其祭祀之隆亦与先王相同。”(《甲骨文字典》92页)《吕氏春秋·勿躬》则载有“巫彭作医,巫咸作筮”以表明此时巫师群体的职能开始分化,出现了更为专职的巫医。祭祀鬼神,禳除疾病成为当时主要的去病途径。巫医的医疗活动主要通过卜筮实现,辅以禁咒、祝祭、祝由、禹步等,少有用药。《周礼·大聚》言:“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此时,对疾病和药物的认知逐渐丰富,对巫术的依赖减弱,巫、医势力此消彼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病因病机理论。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国医和在为晋侯治病时提出了阴阳风雨晦明等六种自然现象太过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病因论,是后世“六淫”病因论之滥觞。秦越人的“信巫不信医”,《素问》“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等论述也都是医学与巫术划清界限的鲜明标志。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8、92、110医和“六气说”、111秦越人“信巫不信医”、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1
2
3
4
5
…
16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