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编撰
  


元代流行敖氏《金镜录》,载伤寒舌象图12幅,后来失传。杜本在此书基础上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1341),增补彩绘,使舌象图达到36幅,其中24幅论舌苔、4幅论舌质,8幅兼论舌苔与舌质,苔色有白、黄、灰、黑,舌质有淡红、红、青三色,舌面有红刺裂纹等不同,舌质有平滑涩刺等变化,基本涵盖主要病理现象,各图下附文字说明,并结合脏象,分辨寒热虚实、内伤外感,论述证治方药及病证发展、预后。我国现存最早的验舌专著,为后世舌诊图谱类著作奠定基础。杜本(1276-1350),字伯原,元代江西靖江人,主攻经史,博学善文,通习天文、地理、律历、书画,兼明医学,曾拜杭州名医罗太无为师,医道益精。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19、475
《世医得效方》的编撰
  1337年,元代危亦林撰成《世医得效方》19卷,按太医院13科编排,精心筛选各科方药,尤于骨伤科创见颇多。该书以唐代蔺道人《理伤续断方》为基础,改进肩关节复位法、骨折固定技术,使之更加科学;主张固定与活动相结合,首次提出肩关节脱位有前方脱位和盂下脱位、足踝部骨折有内翻和外翻两大类型,首次记载脊椎骨折,并发明了悬吊式复位法及外固定汪,研制“草乌散”用作全身麻醉药,使药物麻醉法有了新的进步。该书的骨伤科成就代表了金元时期中国骨伤科的发展水平,并位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危亦林(生卒年不详),字达斋,江西抚州人,出身世医家庭,各科皆通,医术全面,尤精骨伤。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66、477
金元针灸“子午流注”学说
金代何若愚(生卒不详)撰《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创子午流注纳甲法,这种按时选穴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窦默(1196-1280)撰《针经指南》,倡“流注八法”,并拓展其临床应用。其传人王开之子王国瑞(生活于元末)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创“飞腾八法”,作为子午流注的补充。子午流注法和飞腾八法成为金元以后针灸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代有学者刊行研究和应用。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33、472
《十四经发挥》的编撰
  

元代滑寿先拜名医王居中为师,后从高洞阳学针灸,悉心研究经络,取《内经》等书有关经络内容,撰成《十四经发挥》(1341),发展经络学说。该书首次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创造性地把657个穴位全部分属于十四经脉;他倡导的循经取穴方法,一直为后世针灸医生所遵从;14幅经穴图配以押韵上口的经穴歌诀,也为后世所宗。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河南襄城人,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医术高明,针药并用,另撰有《读素问抄》《难经本义》《诊家枢要》等。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67、477
1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