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元代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
 1271年元朝建立,忽必烈重视医学,积极对外开放,使中国与阿拉伯的医药交流得到较大发展。先后设置西域医药司、京师医药院、广惠司、回回药物院、回回药物局等专门面向回回(元代西域东来的各族人的统称)的医药服务及管理机构。其中广惠司为当时主要的回回医药机构,正三品,负责修制御用回回药物,配置药剂,及诸宿卫士的医疗工作,兼收老弱病残者。主要采用回回医法和药物治病。这些机构的创始人是来自叙利亚西部的拂林(东罗马帝国)人爱薛(Isa,1227—1308),颇有贡献,被封为秦国公,去世后追封为拂林王,他的妻子及五子也参与管理,为回回医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回回药物输入主要通过“进贡”,其次是商贸。《饮膳正要》《回回药方》载有许多回回方剂,糖浆制剂已经传入我国。现存《回回药方》较集中地反映了元代与阿拉伯医药交流的史实。同时,元代中国传统医学也传向西亚、西南亚,医生随元军西征,带去中医药。大约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伊利汗国丞相、御医拉斯德(Rashid aL-Din al-Hamdsni,1247-1318)主持编译一部波斯文中国医学丛书《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包括《王叔和脉诀》和经络针灸、本草、疾病防治与养生等,这部官修医书促进了中国医药在波斯乃至西南亚伊斯兰地区的传播。元代与阿拉伯的医药交流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对推动东西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52
1 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