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中药质量标准化工程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长期以来阻碍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难题之一。果德安团队创造性提出了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特点的“深入研究,浅出标准”中药质量研究的指导理念,构建了“化学—代谢—生物”整合分析新策略,发展了系列新技术,大幅提升了中药活性成分分析鉴定的能力和水平,从丹参、人参、三七等中药材和牛黄上清丸等复方中分析鉴定了2万余个成分,结合体内分析和生物分析明确活性成分300余个,进一步阐明了人参皂苷的体内代谢过程并明确药效成分,明确了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为丹酚酸和丹参酮。该研究2012年获中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中药标准体系,及时吸取中药质量检测方法的新成果,尤其在国际上最先将指纹图谱/特征图谱检测技术应用于国家药品标准制定中,用于中药注射剂 、提取物和中药材整体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刘良团队先后研制了丹参、三七、板蓝根等10余中药材ISO标准;我国科学家制定的灵芝、五味子等15个中药的50余个中药材和饮片标准首次写入《美国药典》,钩藤、巴戟天等14个中药标准载入《欧洲药典》。这些标准的制定确立了我国中药标准的国际先导地位和话语权,为提升中药材及其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果德安(1962—),山东郓城人,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刘良(1957—),湖南汉寿人,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P230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阐明中药治疗疾病的科学内涵、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创制源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实体类新药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和新药开发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以中药临床疗效为线索,对其中的单体化学成分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开发源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实体类药物,20世纪上半叶,陈克恢从中药麻黄中得到麻黄碱。之后,中国科学家先后从中药、民族药中得到靛玉红、青蒿素、小檗碱、穿心莲内酯、川芎嗪、石杉碱甲、丁苯酞、胡椒碱、灯盏乙素、山梔苷甲酯、薏苡仁甘油三酯等化学实体类新药。其中以薏苡仁甘油三酯研制成的康莱特注射液用于肺癌、肝癌治疗,1993年由李大鹏研发成功,为我国首个中药静脉输入制剂,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抗癌药物,首个通过美国FDA进入美国本土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中药注射剂。二是根据中医药和临床应用的特点,阐明传统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开发中药有效部位、组分中药或进行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诸如在欧盟成功上市的地奥心血康,国内上市且已进入美国FDAⅢ期的复方丹参滴丸、扶正化瘀胶囊,直接获得美国FDAⅡ期临床研究批准的银杏灵、威麦宁等。张伯礼团队率先提出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究策略,历经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及推广应用,构建了中成药临床准确定位、药效物质整体系统辨析、网络药理学、工艺品质调优和数字化全程质控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完成32个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项目,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过亿元的中药品种增长了3倍,年累计销售额达1200亿元,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引领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李大鹏(1950—),浙江永嘉人,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浙江康莱特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1948—),河北宁晋人,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曾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因抗疫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P233
中医药文化建设方兴未艾
政府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2006年5月,传统医药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有130个中医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加强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和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使中医药更加贴近百姓。首次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并推动中医药文化素养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传统医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自2006年至2020年共有五批传统医药类182项技艺,包括中医药文化、民族医药、针灸、正骨疗法、特色疗法、中药制剂、中药炮制、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等类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2018年“中医针灸”“藏医药浴药”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7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2020年度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医药非遗的价值》
1 14 15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