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由单一中医专业,增设了中药、针灸、推拿、骨伤、文献学等多种专业,院校、函授、在职、师承等多种模式教育并举,基本形成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截至2016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33所),是1977年(17所)的近2.5倍;加上252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9.57万人,是1977年的200倍。中医教育改革不断探讨新思路,名老中医师承教育取得突出进展。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人才队伍得到加强。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国医大师制度的建立
2009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同年6月19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 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为传承中医树立了新旗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为国医大师建设传承工作室开展师承带徒,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制度,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邀请国医大师参与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编辑出版学术论著等方式,整理和传承了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惠及中医药行业广大从业人员。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届30名,形成制度,有利于中医药优秀文化的弘扬、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有利于振奋中医药行业精神、凝聚行业力量,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主要参考资料】《国医大师表彰 树立传承新旗帜》
中药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中药产业经历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形式,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炮制剂型、中成药生产及其流通贸易,伴随我国工农商各行业进步而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特别是2002年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后,全面开启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截至2015年,中成药有2088家GMP制药企业,从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发展到现代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100多种剂型,品种达14000余个,有6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药工业总产海外市场潜力很大。中药材种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人工合成珍稀中药
1975年,于德泉率领团队开始人工麝香的研制,经过不懈的努力,发现了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抗炎多肽蛋白质类成分,确定了天然麝香中种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及比例,发现并研制出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解决了天然麝香代用品主要组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等关键问题,进一步临床验证了人工麝香疗效确切,可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1993年获中药1类新药证书,次年正式投放市场。经过20多年推广应用,人工麝香作为原料药惠及众多相关的中成药、蒙药、藏药、维药制药企业,其中保证了400多个中成药尤其是安宫牛黄丸、麝香保心丸、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名贵特色药的正常生产和临床用药,同时为我国麝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牛黄用于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600多种古方成药中,但资源短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开始寻找天然牛黄的替代品。1985年,蔡红娇在墨尔本大学皇家医学院访学,成功将胆红素钙结石在人体外模拟出来,突然联想到能否用把牛胆结石在牛体外也模拟出来?1987年她开始"体外胆囊胆汁内培养牛胆红素钙结石"研究,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模拟牛体内形成胆结石的天然病理过程,在体外牛胆汁内成功培育出牛胆结石——人工牛黄,其药理作用与天然牛黄无异,且药理成分更稳定,是天然牛黄的理想代用品。1993年体外培育牛黄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1997年,人工牛黄获国家中药1类新药证书。同时打破某些国家禁用天然牛黄的限制,有利于有关中成药的出口。人工麝香和牛黄的成功研制,极大解决了濒危、珍稀药用资源的供需矛盾,推动了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人工繁育的产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促进了中医药对于 濒危药用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于德泉(1932——),山东蓬莱人,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和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红娇(1938—),广东大埔人,毕业于武汉医学院,曾任同济医院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P225,《“中国体外牛黄之母”蔡红娇》
1
…
13
14
15
16
17
18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