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糖尿病治疗的中国方案
几代中医人不断攻关,形成糖尿病治疗的中国方案。吕仁和将糖尿病分成虚、损、劳、衰四个阶段,提出“二(健康、长寿两个目标)五(血糖、血脂、血压、体重不能高和全身症状尽量少五项指标)八(辨证用膳、辨证锻炼和心理调适三项基础措施机理,中药、西药、胰岛素类注射药、针灸、推拿五项选择措施)”治疗方案,提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微型㿂瘕形成”的病机学说,传承人赵进喜加以发扬,形成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诊疗方案,作为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林兰创“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将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分别代表糖尿病早、中、晚三个阶段,1986年被卫生部纳入《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至今仍在相关临床、科研领域内被广泛遵循。研制出上市药降糖甲片、国家专利品种“糖心平胶囊”等。2017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全小林牵头编制的《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框架构建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将糖尿病的中医病名改为“糖络病”,传统经方应用于糖尿病的各阶段,填补了早中期糖尿病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空白,破解了中医不能降糖的历史难题。研制的天芪降糖胶囊被载入2013、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主编的《糖络病学》已纳入中医药院校“十三五”创新教材。“糖尿病与中医药”作为独立章节被纳入我国西医糖尿病指南。


奚九一提出“因邪致瘀,祛邪为先,分病辨邪,分期辨证”的学术观点,创立“奚氏中西医结合脉管病诊疗法”,研制内服及外用制剂治疗周围血管病,有效率达到95%以上。其中治疗糖尿病足筋疽,使截肢率由38.5%—75%下降至4%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疗法传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南亚,产生较广泛的影响。针对糖尿病眼病,段国俊提出“阳虚致变,虚瘀并治,益气养阴,通络明目”的见解,运用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优于西药导升明15%,形成临床防治指南。研制的丹红化瘀口服液、芪明颗粒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针对糖尿病肾病,李平及其团队提出“从肝论治”的治疗思路,研制出治早期的柴黄益肾颗粒和治中期的糖肾方,糖肾方疗效优于ACEI/ARB类一线西药。


吕仁和(1934—),山西原平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曾任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国医大师。林兰(1938—),浙江青田人,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全小林(1956—),吉林人,毕业于长春中医学,曾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奚九一(1923—2018),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参加上海市首届西学中学习班,曾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段俊国(1963—),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曾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股份有限公司法人。李平(?),?人,毕业于?,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主任,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P150
互联网中医馆诞生
2017年11月25日,乌镇互联网国医馆揭牌开馆。这是我国首家互联网国医馆,它借助乌镇这个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将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建成“中医药+互联网”的服务体验基地、国家互联网名医名方传承平台、全国道地药材的质量认证及溯源中心和“一带一路”中医文化输出的世界窗口。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催生了各地互联网中医院的问世。


【主要参考资料】《乌镇又出大招!全国首家互联网国医馆乌镇开馆!》
中医保健养生大有可为
2006年后,中医“治未病”得到加强。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疗养院等开展“治未病”服务,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迅速。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潜力和优势正逐步释放,推动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中医养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中医药科研成果显著
2016年,全国中医药科技人员12744人,研究机构有81个,比1977年(15个)增加5.4倍。组织开展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建立了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形成了以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大学、省级以上中医医院为研究主体,综合性大学、综合医院、中药企业等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对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且逐年增长。仅2016年,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经常费收入由政府拨款部分达1.73亿元。2005-2012年“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总经费5.2亿元;而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专项经费就达到5.6亿元。截至2016年,有50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成药二次开发等6项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1 12 1314 15 1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