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科学家围绕化脓性感染脓已成是否早期手术切开引流,以及非药石所能治愈的外科疾病是否用手术治疗等,争鸣激烈并形成了学派。这一争鸣非手术学派占优势,从而明显地促进了外科保守治疗经验的积累,但对促进外科学术的发展也是很有益处的。
一、正宗派
正宗派宗师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南通)人,著《外科正宗》。该书全面阐述了正宗派的学术思想,收录了从唐朝到明朝的所有外科治法。
正宗派认为“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也”,“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主张外科病应从内而治,重视疾病局部与全身整体之间的关系,临证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在治疗上主张内外并重,根据疮疡的不同时期,内治善用消、托、补三法,并注重后天生化之源的顾护,指出“盖疮全赖脾土”、“得土者昌,失土者亡”外治则以手术见长,针、药蚀并用,针对脓肿治疗,强调要“开户逐贼”,运用刀、针扩创引流口刀。
继陈实功之后,祁坤、祁昭远、祁宏源祖孙三代均为正宗派代表医家。其中,祁坤(生卒年不详),字广生、愧庵,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外科大成》。他对外科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之论述,颇多精辟的见解。例如所述脓肿切开引流原则时正确指出:“针锋随经络之横竖,不则难子收口;刀口宜下取,便于出脓;肿高面软者在肌肉,针四、五分;肿下面坚者在筋脉,针六、七分;肿平肉色不变者,附于骨也,针寸许;毒生背、腹、肋、胁等处,宜扁针斜人,以防透膜之害”。并强调切开后“以绵纸捻蘸玄珠膏度之”的引流技术,从而使外科脓肿之切开引流的理论原则和医疗技术达到清以前的最高水平。
二、全生派
全生派开山大师王维德(1669-?),字洪绪,号林屋散人,江苏吴县人,著《外科证治全生集》。
全生派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疡科辨证论治总纲,将复杂的外科病证分为阴阳两大类,以疮疡阴证治疗见长习,自称“凭经治证,天下皆然,分别阴阳,唯余一家”。在治疗上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对化陈性感染尚未化脓者,均保守治疗,宁可“待其自溃”,也绝不可以手术切开引流。冀望内服中药使疮疡“内消”,避免早用或误用托法,使毒邪留恋;反对用寒凉清火法治疗阴证,提出“阳和通膜,温补气血”的阴证治疗法则,并自创阳和汤、犀黄丸。除治疗疔疾用针刺之外,全生派还反对手术和腐蚀治法。
后世全生派代表人物有许克昌、毕法,合著《外科证治全书》;邹五峰,著有《外科真诊》。
三、心得派
心得派的开山祖高秉钓(生卒不详),字锦庭,锡山( 今江苏无锡) 人,著《疡科心得集》。综观全书有如下重要特点:重视温热病因在外证发病中的作用;运用温病三焦辨证于外科病症;采用温病的治法与方药用于外科临床。针对外疡发病部位,总结归纳出了3种病因:“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总结治疗痈疽之大法,在于托里、透 散、和营。
心得派宗 “外科必本于内”的指导思想,从内科角度论述和治疗外科疾病,并创造性地将温病理论引入疡科,创“三部病机”学说及提出“三陷变局”的认识。宗治温之法立消疡之则,三方化裁辨治三部疮疡,尺度严谨;外治善用刀、针及腐蚀之法。
心得派的代表人物还有高鼎汾,高秉钧之子,著《谦补斋外科医案》;王旭高,高秉钧之甥,著《外科证治秘要》;沙石庵,著《疡科补直》。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14、570全生集、675心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