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傅青主女科》的编撰
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人,博学多才,世代行医,曾设“卫生馆”于太原三桥街,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傅山将世人对病症的一般理解进行叙述,后用自己的的观点进行辨析,言词简要,于17世纪完成《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至道光七年(1827),后人才将傅山的医书遗稿整理出版。此书后被收入《傅青主男女科》中,合刊本多《傅氏女科全集》,后附《产后篇》2卷,因此也称为《女科产后编》。全书共2卷,上卷记载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等5门,每门下又分若干病候,计38条、39症、41方。下卷包括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诸症,亦5门,共39条、41症、42方。《产后编》上卷包括产后总论,产前产后方症宜忌及产后诸症治法3部,分列为17症;下卷分列26症,并附补篇一章。全书文字朴实,论述简明扼要,理法方药谨严实用,重视肝、脾、肾三脏病机,善用气血培补、脾胃调理之法。自刊行后,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在妇科著作中独树一帜,颇受妇产医家推崇。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 610、675
喉科专著《重楼玉钥》的编撰
清代郑梅涧其父经商时得喉科秘本,因此郑梅涧从小耳濡目染,研习喉科治法,加以理论钻研,治疗经验不断丰富,在临床上多能见到良好的疗效。因见历代缺少喉科系统专书,并且当时白喉猖獗但众医束手无策,于是根据家藏本及个人经验心得,在乾隆年间撰成《重楼玉钥》。之后经人辗转传抄,传至天津。于道光十八年(1838)由冯相檗等予以刻行。此书共2卷,上卷共17则,首列“咽喉说”等八篇为咽喉病总论,主要描述病因、证治及不治之症等;列36种喉风名目,将咽喉、口齿、唇舌各症均以“风”名,包括牙疳、喉间发白(白喉)等症,治疗方以紫地汤化裁。下卷为“喉风针诀”,包括行针手法,补泻,禁忌及咽喉科常用的十四经经穴。此书对白喉诊治及宜忌十分详细,主要治疗方药为养阴清肺汤,是今日抗白喉合剂的祖方。该书内容详于针灸而略于方药,皆能紧密结合临床,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书为喉科名著,所以翻印次数较多。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76、677
清代外科学术争鸣
清代外科学家围绕化脓性感染脓已成是否早期手术切开引流,以及非药石所能治愈的外科疾病是否用手术治疗等,争鸣激烈并形成了学派。这一争鸣非手术学派占优势,从而明显地促进了外科保守治疗经验的积累,但对促进外科学术的发展也是很有益处的。


一、正宗派


正宗派宗师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南通)人,著《外科正宗》。该书全面阐述了正宗派的学术思想,收录了从唐朝到明朝的所有外科治法。


正宗派认为“内之证或不及于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也”,“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主张外科病应从内而治,重视疾病局部与全身整体之间的关系,临证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在治疗上主张内外并重,根据疮疡的不同时期,内治善用消、托、补三法,并注重后天生化之源的顾护,指出“盖疮全赖脾土”、“得土者昌,失土者亡”外治则以手术见长,针、药蚀并用,针对脓肿治疗,强调要“开户逐贼”,运用刀、针扩创引流口刀。


继陈实功之后,祁坤、祁昭远、祁宏源祖孙三代均为正宗派代表医家。其中,祁坤(生卒年不详),字广生、愧庵,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外科大成》。他对外科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之论述,颇多精辟的见解。例如所述脓肿切开引流原则时正确指出:“针锋随经络之横竖,不则难子收口;刀口宜下取,便于出脓;肿高面软者在肌肉,针四、五分;肿下面坚者在筋脉,针六、七分;肿平肉色不变者,附于骨也,针寸许;毒生背、腹、肋、胁等处,宜扁针斜人,以防透膜之害”。并强调切开后“以绵纸捻蘸玄珠膏度之”的引流技术,从而使外科脓肿之切开引流的理论原则和医疗技术达到清以前的最高水平。


二、全生派


全生派开山大师王维德(1669-?),字洪绪,号林屋散人,江苏吴县人,著《外科证治全生集》。


全生派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疡科辨证论治总纲,将复杂的外科病证分为阴阳两大类,以疮疡阴证治疗见长习,自称“凭经治证,天下皆然,分别阴阳,唯余一家”。在治疗上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对化陈性感染尚未化脓者,均保守治疗,宁可“待其自溃”,也绝不可以手术切开引流。冀望内服中药使疮疡“内消”,避免早用或误用托法,使毒邪留恋;反对用寒凉清火法治疗阴证,提出“阳和通膜,温补气血”的阴证治疗法则,并自创阳和汤、犀黄丸。除治疗疔疾用针刺之外,全生派还反对手术和腐蚀治法。


后世全生派代表人物有许克昌、毕法,合著《外科证治全书》;邹五峰,著有《外科真诊》。


三、心得派


心得派的开山祖高秉钓(生卒不详),字锦庭,锡山( 今江苏无锡) 人,著《疡科心得集》。综观全书有如下重要特点:重视温热病因在外证发病中的作用;运用温病三焦辨证于外科病症;采用温病的治法与方药用于外科临床。针对外疡发病部位,总结归纳出了3种病因:“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总结治疗痈疽之大法,在于托里、透 散、和营。


心得派宗 “外科必本于内”的指导思想,从内科角度论述和治疗外科疾病,并创造性地将温病理论引入疡科,创“三部病机”学说及提出“三陷变局”的认识。宗治温之法立消疡之则,三方化裁辨治三部疮疡,尺度严谨;外治善用刀、针及腐蚀之法。


心得派的代表人物还有高鼎汾,高秉钧之子,著《谦补斋外科医案》;王旭高,高秉钧之甥,著《外科证治秘要》;沙石庵,著《疡科补直》。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14、570全生集、675心得集
道光帝令太医院取消针灸
清代初年,沿明制,太医院13科中,针灸为其中之一。嘉庆二年(1797年)太医院改为9科,针灸仍为其中之一科。但是,到道光二年(1822 年),却一反历代于太医院中设针灸为专科之沿习已久的常例以及历代君主等权贵受惠于针灸之明证,下令云:“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针灸从此在太医院消失,使针灸受到了比医学其它科目更严重的打击。


据查清史可知,由于清廷的封建独裁统治,官吏的贪污腐败,对百姓的欺压和横征暴敛等原因,清代农民不断有起义反抗之举。道光初年全国的反清势力仍在蔓延,清朝朝廷正处于内外交患的困难境地。道光下旨令太医院的药库羽由内务府管理,太医用药皆由内务府采购和贮存。道光的这种变动,使太医院的药库完全失去作用。从根本上保障皇室用药在药源和保管上更为安全。此外,太医院内满汉医官均有,但汉族太医居多数,结合到汉族人反清的种种事实,道光在继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永禁针灸于太医院。


尽管出于个人安危的动机而将针灸被禁于太医院,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科,道光年间针灸专家及著述仍不断涌现。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20


绘制藏医挂图“曼汤”   藏医的人体解剖较为突出,可能与“天葬”习俗有一定关系。桑吉嘉措(1653-1705)《弟悉藏医史》(1704)记载,早在吐蕃藏王赤德祖赞时期(705-754)就出现《尸体图鉴》《活体测量》等人体解剖图著作。桑吉嘉措绘制79幅挂图“曼汤”,图解《四部医典》,其中人体生理解剖图、骨骼图、人体胚胎发育图。(李经纬,2018)而《四部医典》是杰出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708-833)编撰的一部名著,其中《四部医典·密诀医典》第83-86章有人体体表与内脏解剖的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31,《古代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学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1 8 9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