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医方集解》的编撰
明代汪昂,从小学习儒学,明朝灭亡后放弃考取功名,开始研究经史百家,尤其致力于收集岐黄医学著作,康熙二十年(1682)完成《医方集解》。书不分卷,共收方约600余首,每方名之下,首先简注功效及方剂出处,次列主治、方组,服法、方剂阐释等,对所治病证的病源、脉候、脏腑、经络以及治法、类方等,记录详备,并且引证各家精妙言论;内容精审,是初学者很好的入门图书。书列21门,分别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去风、去寒、清暑、利温、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采用新的综合分类法,完善了中医方剂学分类体系,标志着方剂学的初步形成。其影响深远,明代吴仪洛《成方切用》、清代费伯雄《医方论》、张秉成《成方便读》,直至现代方剂学教材的方剂分类,均在此框架上加以调整而成。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03、678、《中医方剂学发展史》P281
早期中医期刊出现
《吴医汇讲》由唐大烈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创刊,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现代刊物性质的中医综合学术期刊。唐大烈(?-1801年),字立三,号笠山,又号林嶝,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吴医汇讲》创刊,至1801年(嘉庆六年)唐大烈逝世而停刊,先后共计出版11卷,合订为1册。共收载了41位医家的各类医学论著文章94篇,其中唐氏的文章有15篇之多。《吴医汇讲》卷首有唐氏的《自序》,以及《凡例》7条,说明收编文稿的范围、内容、体式、刊出次序等。《凡例》也体现了《吴医汇讲》编辑方针及其特点。


《吴医汇讲》的特点归纳如下:


1.内容广泛:《吴医汇讲》各卷所载文章,不分门类,不限体式,杂志栏目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设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临诊随笔、历代医家论述、医史考证、方剂研究、药物真伪鉴定、医话歌诀、医德教育、读书方法以及书评等。而且理论与临床并重,切于实用。


2.提倡学术民主:唐氏主张不同观点的论著,兼收并蓄,不因门户之见而取舍。


3.选编文稿一视同仁:《吴医汇讲》选编文章排序不以作者年龄、资历、地位高低来划分,而是依来稿的先后定次序,先来的先刊出。


4.选稿重新意:唐氏要求文稿要有创见,新而标异;对人云亦云,重复前人陈辞旧调的稿件,概不采用。


5.沟通读者与作者:《吴医汇讲》刊出的每篇文章,在标题前均要列出作者简历,便于读者了解作者,增进医家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在我国期刊出版史中可谓首创。


此外,唐氏审稿认真,字斟句酌,组稿与编纂严谨,对稿件亲自修改、文字加工和润饰。同时,唐氏对刻印、校勘诸环节也都极其审慎细致。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05
“时疫霍乱”的应对
霍乱在中医中指的却是以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与现今所指的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真性霍乱”并不相同。


王孟英《霍乱论》


王七雄(1808-1867),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祖籍浙江海宁盐宫,迁居钱塘(杭州)。于道光18年(1838年)著《霍乱论》,复于1862年将此书重订,更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全书共2卷,书中论述了霍乱的病因病机和辩证治疗,并附有医案验证。


王氏指出霍乱的发生与起居饮食有直接关系,他极力提倡加强预防和摄生,主张要疏通河道,勿使积污。同时,在霍乱流行时期,还要注意住房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饮食方面要食无求饱,味勿厚腻。王氏认为霍乱之因,有寒有热,但所现病症不易辨识,往往寒热相混,虚实错杂,主张通过辨别排泄物、转筋、脉象及口渴与否,来区分病源。寒霍乱因外感六淫之风、寒、湿邪,内伤饮食而致,热霍乱者由臭毒疫邪染于水源,感染于人所成。霍乱治则总宜“宣其浊则逆自平,面乱乃定,清自升”。其治疗方法:热霍乱兼湿者,分利阴阳,祛除暑湿,用胃苓汤;热甚者,清其暑火,潜消其湿,用柱苓甘露饮。伤暑霍乱兼厥逆烦躁者,用燃照汤;霍乱转筋者,宜蚕矢汤。寒霍乱之病轻者,用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病重者,见元气耗散,阴盛格阳,宜理中汤或四逆汤加食盐并服。此外,王氏还广泛采集治疗霍乱的简效方法,在《治法篇》中备载伐毛、取嚏、刮淬、刺急、拓洗、熨灸诸应急之法,并载侦探、策定、纪律、守险等要领。王氏还详辨了霍乱常用药物75种,并创订新方8首,皆有卓效。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08、685王,近代卷P17
《医宗金鉴》的编撰
清代吴谦时任太医院判兼总修官,于乾隆四年(1739年)选拔精通医学兼文理的医者,并下令征集全国新旧医籍、国藏秘籍及世传经验良方等,开始以政府的名义共同编撰一部大型医学全书。在编写过程中做到“分门类聚,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选取历代医书中最精粹部分编成名医方论及各科要诀。在乾隆七年(1742年)时完成《医宗金鉴》的编撰,此书于病源、病证、方解、加减、用法等一应齐备,集清代医学之大成。全书共90卷,内容分为15种:《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決》《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決》《幼科心法要決》《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决》《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各科分类方式大致上和现今的分科方式相同。书中并未收录祝由科,但对种痘心法作了详细介绍,将其放到先进医术的行列中。伤寒、金匮内容所占比例颇大,并列于卷前,并根据20余位名家著述加以订正,原文逐条校注,具有很高的示范价值。书中正骨心法的编写从《内经》理论到具体手法,及人体骨骼解剖、竹帘夹板等器械图解,一一详明,有论有法,注重实际,吸取各方经验,是历代骨伤科专著中最好一种。其他各类也是各具特色。本书理法方药精审齐全,是历来医学丛书、全书中最完备、简要并且实用的一部书。该书刊刻后,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为中医临证重要读物,并成为清代医学标准教科书。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71
1 7 8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