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中医防治甲型H1N1流感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H1N1)疫情,并迅速蔓延至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5万多病例,死亡218例。至2010年1月2日,中国确认病例达120940例,死亡659例。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由王永炎为组长的“中医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行业专项,先后制定了四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显示出中药副作用小、费用低、降低病毒转阴快、不易耐药等优势。探索出以专家为核心的中医药防控新型流感等传染病的应对机制,为中医药防控新发传染病积累有益的经验。王永炎(1938—),天津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
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
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波及全国。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论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探索形成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以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为代表的中药等进入国家诊疗方案。张伯礼领衔建江夏方舱医院,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效果显著,而后在所有的方舱医院几乎都使用了中药。借助互联网,武昌防疫重心下沉到社区,中医通治方提前干预,并发展到治疗、康复的全链条防控,并在孝感、郑州、吉林等地推广应用。中医药诊治新冠肺炎的专家共识及时进入更新的国家诊疗方案。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此起彼伏。中国派中医医疗队驰援,捐赠中药及器械,线上介绍中医方案,惠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伯礼(1948—),河北宁晋人,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曾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因抗疫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
扶正固本治肿瘤
20世纪50年代,中医治癌以攻为主,常用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法,疗效并不理想。1972年,刘嘉湘报告“中医扶正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首次系统提出中医扶正法治疗癌症的新思路、新方法。认为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病机演变的关键,指出“正气虚乃肿瘤之本,热毒痰瘀是病之标”,以人为本,突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通过合理使用扶正与祛邪法则,达到“除瘤存人”或“人瘤共存”的目的。其中用于晚期肺腺癌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24.22%,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蟾酥膏、金复康口服液、芪天扶正胶囊成功上市,所在龙华医院肿瘤科成为全国首个中医肿瘤医疗中心。林洪生师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名家余桂清,继承其扶正祛邪的核心思想,并提出固本澄源新的创见,开展多项中医药防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循证医学研究,完成《WHO西太区中医药防治肺癌诊疗指南》。刘嘉湘(1934—),福建福州人,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国医大师。林洪生(1949—),女,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P140
砷剂治愈白血病
1971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太去药师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偶然发现一个由砒霜、轻粉、蟾酥组成治疗淋巴结和癌症的药方,将它改制成水溶性针剂,称“癌灵(1号)注射液”,但毒性太大终被弃用。张亭栋领命组建团队,与韩太云合作,开始了漫长的探索。1973年在《黑龙江医药》上报道了他们用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此至1979年发表多篇论文,其中《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报道55例的总缓解率为70%,12例完全缓解。1979年张亭栋首次提出癌灵1号的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化学提纯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成为治疗APL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988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美国《血液》杂志报道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24例获得完全缓解,并在国内外推广。后来王振义带领陈竺、陈赛娟与张亭栋合作攻关,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了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机理,揭示了砷剂是如何作用于APL致病因子,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受中医复方的启发,他们将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研发出治疗初发APL的联合靶向疗法,使90%的APL患者获得痊愈而没有明显的长期毒性作用。1996年陈竺、张亭栋将成果发表在《血液》杂志上,得到世界血液界的认可。1999年,亚砷酸注射液被批准为2类新药,2000年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APL首选药物,也是我国首创走向世界的自主创新药。砷剂成功治疗白血病,是中医“以毒攻毒”理论应用的范例。张亭栋(1932—),河北吴桥人,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参加西学中班,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终身教授。王振义(1924—),江苏兴化人,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竺(1953—)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赛娟(1951—),上海人,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参考资料】《健康脊梁》P217
1 11 1213 14 1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