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赤脚医生的培养和转型
1968年,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一文,文章开始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大队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同年第3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都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文中报道的江镇公社的赤脚医生与其他卫生员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在工作方面,是亦农亦医,平时有一半的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半时间从事卫生工作;在报酬方面,待遇等同一般的劳动力水平,生产队补贴的不多,农民也养得起;在卫生工作上,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为群众提供热情、及时、低廉的医疗服务;在培养途径上,选拔贫下中农有文化的子女,公社卫生院集中培训与在实践中学习相结合,并重视思想教育。江镇公社的赤脚医生在实践中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普遍能使用近100种药物,诊治近100种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毛泽东主席对此文专门作了批示,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农村医务工作人员的称谓,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方法也为全国所效仿。随着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赤脚医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约有180万人。后来随着合作医疗的解体,赤脚医生的数量逐年减少,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赤脚医生的总数降为120万[张开宁,温益群,梁苹.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0-21.]。赤脚医生减少的另一原因是卫生发展模式的变化,卫生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求不断提高赤脚医生的业务水平,延长培训时间并通过考试进行淘汰。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指出不再使用界限模糊的赤脚医生称谓,经考核考试合格的赤脚医生变成了乡村医生,不合格的为卫生员,从此,赤脚医生时代结束,赤脚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称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
国家科委中医中药组成立
1965年5月,国家科委中医中药组成立,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和事业发展进一步纳入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规划的正常轨道。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确立
“辨证论治”一词始见于清代医家陈当务之《证治要义》(1775),民国医家杨则民指出:“中医重辨证,西医重辨病”。1954年石家庄“乙脑”暴发,西医束手,中医郭可明辨治“乙脑”,疗效显著,在中医研究院成立会上受到表彰和奖励,后来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5年任应秋发表多篇论文,首倡“辨证论治体系”[ 任应秋:《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中医杂志》1955年,第2期,第3-9页。]、[ 任应秋:《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医杂志》1955年, 第4期,第25-27页。]。1956年北京又出现“乙脑”,直接采用石家庄经验,白虎汤为主,但疗效不显。蒲辅周详加诊察,辨证论治,认为:石家庄的偏热而北京的偏湿,改用宣解湿热和芳香透窍药,疗效卓著,同时也彰显了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从此,中医界开始强调临床必须遵循“辨证论治”,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具有西医所没有的优势,中医是西医不可替代的,从而找到了中医存在、发展的学理基础。1960年,将“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写入教材[ 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编:第一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1974年,第四版《中医学基础》将“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写进教材,与“整体观念”成为中医的两大特色。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中西医结合取得系列成果
20世纪50-80年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在基础、临床、药物等方面陆续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烧伤,中西医结合研究心血管病、中医阴阳学说、肾本质和肾阳虚证本质、寒热证本质和脾本质、针灸经络、针刺麻醉及其原理、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等,不仅采用现代医药方法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中国中医药发展70年》
1 2 34 5 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