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通下攻里法治疗急腹症
1960年吴咸中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活用《伤寒论》通里攻下法,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900多例,成功率高达93.6%,研制清解片、化瘀片、巴黄片“阑尾三片”,打破了手术是阑尾炎唯一有效疗法的传统观念。10年间培养骨干千人。1972年出版代表性专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该疗法列为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公布中国在世界领先五项医药项目之一。并将成果扩大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等腹部外科疑难重症的治疗,使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从30%下降到15%。有关诊断与治疗方法载入《黄家驷外科学》等权威著作中,在全国普及。吴咸中(1925—),辽宁新民人,毕业于沈阳医学院,曾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学习班,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1957年尚天裕开始学习中医及其正骨术,不断探索,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骨折治疗新原则,形成一套以小夹板局部固定为特点、以手法整复和患者主动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打破西医长期以来“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传统观念,显示出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医疗费用省、患者痛苦小等优点,被我国医学院校广泛采用,并确立了国际骨科学中国流派——中国骨伤学(CO)。1966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出版,之后有德、英、日多种译本。1970年周恩来总理称赞: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是辩证法,说出了真理,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尚天裕(1917—2002),山西万荣人,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曾参加西学中班,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骨伤科研究所所长。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健康脊梁》
合力攻关心脑血管病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代中医人以活血化瘀为切入点,合力攻关,开创新理论,探索新方法,研制新方药,为提高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不懈奋斗。陈可冀师从名中医冉雪峰、岳美中,与郭士魁合作,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心脑血管病,“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川芎嗪、精制冠心片,载入《中国药典》。王永炎继承前贤精华,将活血化瘀细化为化瘀、散瘀、破瘀,提出“毒损脑络”“化痰通络”新说,创星蒌承气汤,明显提高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疗效。2007年出版的《中医脑病学》,成为中医脑病学的奠基之作。吴以岭传承历代络病学说,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构建“络病证治”体系和“脉络学说”,创立中医络病学,指导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可冀(1930—),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建医学院,曾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王永炎(1938—),天津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1949—),河北故城人,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健康脊梁》
中医阴阳及脾肾、证候实质探索
1960年邝安堃发表《近年来我国在高血压病研究工作上的初步成果》,将中医的“肾(包括命门)”与肾上腺皮质联系起来。1963年,邝安堃等以大剂量可的松造成世界上第一个阳虚动物模型,开启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实验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沈自尹开始“肾本质”研究,可视作落实到肾脏的阴阳学说的研究。研究发现,80~90%的“肾阳虚”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于正常水平,但这些患者的ACTH并不因垂体-肾上腺之间存在的负反馈关系明显升高,反而处在低于正常的水平。这说明“肾阳虚”患者的垂体与肾上腺的分泌均属低下,二者之间虽然依然保持着平衡,但只是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于是,他提出“阴阳常域调节论”,旨在尽一切力量来保护和提高自身调节能力,使垂体及其靶腺不但处于平衡状态,而且达到正常域,加深了现代医学对激素分泌问题的认识深度,充实和发展了现代医学关于内环境恒定的理论。人工合成的西药激素只是外源的替代治疗,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会抑制固有的调节能力;而他们用中医的温补肾阳法纠正了这种低水平的平衡。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肾阳虚证病人,其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经补肾中药治疗可以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医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通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脑的双氢睾酮亲和力及CRF基因的表达,对肾阳虚证达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将主要调节中枢定位在下丘脑提出多方面的有力证据。
20世纪60年代初,侯灿最早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医的寒证、热证作出解释,指出“寒”“热”或许是以热量不足或热量过剩为发病学原因的机体典型反应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研究者通过人体和实验动物模型的客观指标测定,研究寒证和热证的现代科学本质,分别作了大量工作,都从不同角度有所发现。如重庆医学院从病理形态学方面观察到,寒证患者常可见到慢性炎症、贫血、缺血、瘀血、水肿等病变;热证患者常见急性炎症、动脉充血、出血等病变;上海中医学院先是在甲亢、高血压病等研究中观察到阴虚心火旺者尿儿茶酚胺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而阴虚肝火旺和阴虚而火旺不明显者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后来又对不同辨证类型的甲亢患者儿茶酚胺代谢特点进行研究,证明无论阴虚心火旺还是肝火旺,甚至阴虚而火旺不明显者,体内儿茶酚胺代谢与调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只是各有不同特点;上海第一医学院多年多例次的研究证明,肾阳虚患者尿中皮质激素代谢产物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并确立了肾阳虚的主要发病环节之一是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低下。上述研究对寒证、热证的本质进行了探索。
关于脾本质的研究,在消化方面,广州中医学院的脾虚证本质研究结论是:唾液淀粉酶活性在酸刺激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脾虚病人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的规律,并先后被国内多家单位重复证实。北京中医研究所通过尿淀粉酶活性测定,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的功能低下。通过胰功肽试验(测定尿中对氨基苯甲酸),间接说明脾虚患者分泌糜蛋白酶的功能低下。在消化道吸收方面,1976年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报道慢性气管炎脾虚证患者D-木糖排泄率很低,提示其小肠吸收功能低下。后来被北京中医医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相关研究所证实。同时还就脾本质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而脾不统血证的临床研究,主要以消化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种的脾虚证患者为对象;动物实验研究,主要以酒醋致脾虚、阿司匹林致出血的大鼠为模型;检测的指标涉及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功能、蛋白质代谢、血液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等方面。研究者们的研究结果主要表明:脾不统血证是脾虚证的发展和加重;脾虚证的证候机理,与血管、血小板、凝血因素有关;脾不统血证可与虚火和血瘀证兼见。在“脾主肌肉”研究方面,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脾气虚时骨骼肌能量产生不足,能源物质匮乏,缺氧,有氧氧化场所线粒体结构异常,有氧氧化相关酶类活性下降,无氧酵解代偿性活跃,骨骼肌纤维结构发生异常改变。临床研究主要观察了重症肌无力患者及慢性气管炎脾虚证患者的肌肉收缩力,证明脾与肌肉的病变有关,健脾益气治法可能是增强肌肉收缩力的较好途径。但对中医脾本质研究过程的整体评估,却难以确切和一致。
邝安堃(1902—1992),广东台山人,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一级教授。沈自尹(1928—),浙江镇海人,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师从名中医姜春华,曾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侯灿(1927-2017),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岭南大学医学院,曾任中山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授兼中医理论研究室主任。
【主要参考资料】《百年中医史》《健康脊梁》
1
…
3
4
5
6
7
…
18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