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疠气学说”的创立
疠气亦称戾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继性的一种致病因素,是由明代吴有性在《温疫论》中首先提出的。吴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反复观察和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到温疫病的发生,并非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别有的一种致病物质感染为患。从而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疠气病因学说。疠气的致病特征: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往往无问老幼,触之即病。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极易引起广泛传播,蔓延流行;3.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既有“天受”,也有“传染”;4.疠气有多种,不同疠气致病于脏腑经络有特异的定位性;5.疠气致病于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些独创性的见解,冲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念,较为准确地揭示了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原因,是温病病因学的一大发展。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著《温疫论》,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93、554、568
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今蕲春)人,出身世医之家,乡试失利后专习医学,精通本草、脉诊、奇经、临床。1552年开始收罗百家资料,深入湖广、河北、河南、江西、江苏、安徽实地调研,采集标本,以身试药,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引用历代本草、医书、非医籍591家,历27年,三易其稿,1578年完成巨著《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全书五52卷,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10000余;纠正了以往本草著作中的错误,提升了药物理论;采用“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多级分类法,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部为纲,纲下设62类为目。每味药又“标明为纲,列事为目”。同一基原药物,“但标其纲,而附列其目”,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为目。纲目分类,方便检寻。各部排列采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原则,符合进化论思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其意义已超出了药物学。1596年在金陵雕版刊行后,迅速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目前已有100多种版本,节译或全译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等文字,流行全世界。该书对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物候学、气象学、物理学等亦有贡献,是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巨著。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其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011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医学史》
《普济方》的编撰
《普济方》是明代最大的方书,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是由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组织编辑,由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参与编辑考订而成,刊于永乐四年(1406),初刻本已散供。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库全书》收有全文。原作168卷,《四库全书》改为426卷。凡1960论,2175类,778法,239幅图,61739方。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以《四库全书》本为主,参以残卷,校勘排印。全书总论包括方脉总论、药性总论、五运六气、脏腑总论等。各论包括脏腑各论,按人身头面、体表、五官、口齿和内部器官,分述病候;伤寒杂病,包括急、慢性传染病与内科疾病;以后为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于斯书矣”。它搜罗极广,篇幅很大,几乎收录了15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并兼及传闻、小说、道藏、佛书内的相关内容,还收入大量的时方,可谓集15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不仅在方剂史上具有重要贡献,且保存了不少宋元名医散佚的著作,同时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本书:“是书于一证之下备列诸方,使学者依类推求,于异同出入之间得以窥见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参伍,不至为成法所拘。”比一证一方更能启发临床思路,引导医者于错综复杂的病证中选出最佳医方。《普济方》篇幅浩大,刊印不便,医家也难购求多因辗转相抄,舛谬更多,《四库全书》收录时进行了校勘。《普济方》虽被重视,影响却不如小型方书,盖因其篇幅过于巨大。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03、544
《类经》的编撰
《类经》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明初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自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对《内经》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把《素问》《灵枢》两经“合而为一”,并分类编注,撰成著《类经》32卷,成书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西安叶秉敬赞叹此书为“海内奇书”,并助其刊刻。《类经》全书分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12类,各类之下又分360多节。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条理井然,便于查阅,其注颇多阐发。后又为弥补文字“言而不能尽其意”的缺憾而著《类经图冀》11卷和《类经附翼》4卷,详之以图,翼之以说,为《类经》之续编。《类经》是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之作。此虽割裂原书,却是利于理解《内经》的力作。张氏以《易》解《内经》,故叶秉敬序云:“此书一出,当使灵素与羲易并行,其有功于轩歧大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条理井然,易于寻览”。《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06、569张介宾
12 3 4 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