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灵枢》最早全注本问世
明代马莳撰注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又名《灵枢注证发微》),是现存对《灵枢》最早的全注本。马莳,约约生活于16世纪,生卒年月不详,字仲化,自号玄台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该书刊行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灵枢》文辞古,医理幽深,且以论述经脉、穴、针刺为主,历来往疏者较少。马莳认为此书内容“大体详全,细目具备,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因此他以南宋史崧收藏的《灵枢》传本为基础,分为九卷共81篇,每篇又分若干节,然后分篇分节注证,间有个人的见解和发挥,并增附经脉腧穴图解,从而成为历史上的第一部《灵枢》全注本。马氏素娴经穴针灸之术,注证颇有发挥而开注研究《灵枢》之先河。其注证则与《素问》相比照,凡与《素问》义理相同者,则引为佐证;若后世医有讹,则以经旨正之;若涉及病证治疗,则指明病在何经,用针补泻,以引申发挥。后世学者认为此书之注在内容上优于《素问》,且属首创,其功颇宏。汪昂谓:“《灵枢》以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额颦眉,医卒废而不读。自明始有马元台之注,其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06、565
明代温补学派
温补学派是以研究脾肾和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与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以温养补虚、善用甘温为治疗特点的一个医学流派。鉴于医界沿袭元代遗风,功辄恣用寒凉克伐正气,明代一些医家为了纠正这种不良风气,强调《黄帝内经》中扶正气的思想,以及王冰、钱乙、张元素及李杲等医家的学术观点,对于脾胃及肾命学说进行了深人细微的研究,他们以临证经验为根据,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既重脾胃、又重肾命的医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后世所说的温补学派。由于这一学派的诸多医家学宗洁古,私淑东垣,因而它是由金元易水学派发展、演变而来。其立论颇新,并且发展了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该学派从研究脏腑学说转变为专论脾肾,尤其对肾命水火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化,从真阴元阳两个方面阐明了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机制及其重要意义,并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系列方法,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温补学派立足于后天,或重视脾胃,或侧重肾命,其善用甘温之味,使扶正诸法臻于完善。因此,也有人把温补学派称为“肾命学派”。这一学派以明代医家薛己为先驱,赵献可、张介宾与之声名同列,共称为“温补三大家”,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此后,孙一奎、李中梓、高鼓峰、吕晚村、冯兆张等名家,或存其统绪,或彰其余韵,使温补一派的学说渐臻完善,将杂病治疗理论与实践推向了新的阶段。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14
《证治准绳》的编撰
《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为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所撰。王肯堂(约1552-1638),字宇泰,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王氏自幼聪明好学,习举子业,兼攻医学。弱冠时,已能“起白骨而肉之”。万历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览群籍,声著馆阁。后以京察贬官,家居十余年。此间,“乃复取岐黄家言而肆力焉”。于是见闻益广,医术日精。其一面治病活人,一面著书立说。前后历时11年,完成《证治准绳》这部将近三百万字的医学巨著。先成《杂病证治准绳》8卷(1602),附《杂病证治类方》8卷;续成《伤寒证治准绳》8卷(1604)、《幼科证治准绳》9卷、《妇科证治准绳》6卷(1607)、《疡医证治准绳》6卷(1608),共计6种,44卷。全书以脉、因、证、治为纲,随证论治,且“言证独详,可为治疗之准则,故总称《证治准绳》。其中,《杂病》与《类方》内容相关,前者专论杂病证治,后者专载杂病方药,二者实为姊妹篇。其余四种均独立成篇,分述了伤寒及外、妇、儿科疾病的脉因证治。全书收罗广博,编辑严谨,持论平正,是一部集明代以前临床医学之大成的学术著作。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该书具有“采摭繁富,而参验脉证,辨别异同,条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于寒温攻补,无所偏主”的学术特点,故四百余年来,其深受历代医家所推崇,被视为医门之圭臬。它与《本草纲目》《景岳全书》被称为明代三大医学杰作,是17世纪流传最广的医学著作之一。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51、567
《景岳全书》的编撰
1642年,明代张景岳在博采诸家之说基础上,结合个人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撰成综合性医著《景岳全书》。全书64卷,分16种,第1种“传忠录”(卷1—3),收有明理、阴阳、六变辨、表证、里证、虚实、寒热、十问、君火相火论、先天后天论、阳不足再辨、河间辨、丹溪辨等34篇医论,养生阐述“阳非有余,阳常不足”的学术观点,批评刘完素、朱丹溪寒凉攻伐,倡导温补。第2种“脉神章”(卷4-6),论《内经》以至元滑寿诸家脉义,讨论脉诊及其他诊断方法。第3种“伤寒典”(卷7-8),述伤寒理论、证治、方药。第4种“杂证谟”(卷9-37),大篇幅地讨论内科为主兼及五官疾病,多达70余种病证,录各家之说,将所倡温补学说融入其中。第5种“妇人规”(卷38-39),论述妇人经、带、胎、产及杂病之理法证治。第6种“小儿则”(卷40-41),先述总论、护养、脉法、小儿诊治大法,后论惊风、脐风、发热、吐泻、五疳、癫痫、变蒸等证治。第7、8种分别是“麻疹诠”(卷42)“痘疹诠”(卷43-45),论麻疹、痘疹的因、证、脉、治及护理。第9种“外科钤”(卷46-47),包括外科总论、治则、治法、外科疾病的证治。第10种“本草正”(卷48-49),载药290种,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每药述其性味、功用、主治等。第11-16种为方剂,先据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略(八略,即八法)而设“新方八阵”(卷50-1),自创左、右归丸,左、右归饮,金水六君煎,玉女煎,理阴煎等;“古方八阵”(卷52-60),载历代名方1516首,后有古方922首,包括“妇人规古方”(卷61)、“小儿则古方”(卷62)、“痘疹诠古方”(卷63)、“外科钤古方”(卷64),另有砭法、灸法等12法。其中补略和新方之补阵最能反映作者温补学术思想。该书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作,影响深远。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53、504
1 23 4 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