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名医类案》的编撰
《名医类案》,系我国第一部医案类著作,明代江瓘父子编辑。江瓘,字民莹,安徽歙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1530年。年轻时习儒,曾为县诸生,后因病学医。受《褚氏遗书》“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影响,收集明以前历代医家诊治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载各科医案2300多则,进行整理总结及分类编排,并附以评议,历时二十年而成,但未及定稿刊刻而病逝。去世后,其子江应宿继续进行此项工作,补充包括江瓘与江应宿本人之医案以及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行医时所收集之验方,予以重新分类编辑,于嘉靖二十八年(1591)刊行。乾隆年间,魏之秀以校勘,补缺正误,考订疏漏、脱文。鲍廷博完善重刊,即乾隆二十五年(1770)知不足斋本,为目前通行本底本。此外,有四库全书本等10多种版本。
全书共12卷,按病证分为205门,所载医案以内科为主,兼及外、妇、儿、五官各科。其中,卷1至卷6及卷8主要载内科杂病医案,对风病、痰喘、内伤、血证、肿胀、呕吐、虚损等载录较多。卷7载耳、鼻、喉、目、牙齿等五官科医案。卷9载黄疸、疠风等传染病医案。卷10载疔、疮、痈、疽等外科医案。卷11载经、带、胎、产等妇科医案。卷12载胎毒、脐风、吐泻、惊风、嗽喘等儿科医案。每案均记医家姓名及患者年龄、体质、症状、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且在许多医案后附有夹注或按语。《名医类案》既是明以前名医临床经验总结,也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此书对后世医案的总结与整理有很大影响,为中医医案学的奠基之作。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49
病案格式的建立
明代出现了整理古代病案的专著,提出建立病案格式的具体要求。韩懋(1441-1522?),又名白自虚,字天爵,号飞霞子,人称白飞霞。四川泸州人,著《韩氏医通》。韩懋在《韩氏医通》里提出病案应包括“六法兼施”的内容,即: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原、治方术六大部分,具体项目有三十余项,制定了较详细的病案格式。1584年,吴昆依据韩懋的格式加以修改补充,在《脉语》中对病案格式进一步概括,他称病案为“脉案”。“脉案”一名,流行至今,医家仍用之。书中对病案格式规定了七大部分内容,即:①书某年、某月、某地、某人;②书其人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声之清浊长短;③书其人之苦乐病由,始于何日;④书初时病症,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⑤书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候如何;⑥引经旨以定病名,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当先治,某证为缓当后治,某脏当补,某证当泻;⑦书当用某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君臣佐使之理,吐下汗和之意。一详尽,末书某郡医生,某某撰。从吴昆对病案所规定的上述具体项目看,其病案格式可说是相当详尽了。这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医药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医疗效果的提高,都是很有利的。韩氏的“六法兼施”和吴氏的补充,对病案格式规范化起着奠基作用,对医学发展和后世医家也有重大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09、558
《医史》的编撰
该书是最早以“医史”命名的医家传记,明代李濂撰,成书于明正德八年(1513)。李濂(公元1488—1566年),字川甫,号嵩渚,河南祥符(开封)人,为儿科世医“金钟李氏”之后代。李濂留心医事,尚有《嵩渚医书目录》,已佚。李濂认为,医学成果得不到官方的重视,一些重要的医学成就仅仅被列为“方技”。因而把分散于各种文集中的医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在详细研究和甄别之后,选择性录用。李濂还首次为医圣张仲景,著名医家王叔和、王冰等古代医家和当世医家补传、立传。
该书由凡例、目录和正文十卷构成。收录古代名医上自《左传》与《史记》中的医和、扁鹊、仓公,以及汉代之华佗,晋代之葛洪,南齐之褚澄,隋代之许藏智,唐代孙思邈、甄权等,下至辽、金元时代的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等五十五人;又采录诸家文集所载医家张扩、张养正等十人。全书收录医家七十一人,每篇传记之下附有注释与论述。书中,前五卷收录了自春秋到元代15部正史所载的有关扁鹊、华佗等名医的55篇传记;后五卷收录了来自各个文集,以及李濂所补充的16篇正史未录的名医传记。一般认为此书考核未精,多疏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廉他书颇可观,而该书冗杂特深,殊不可解。”书中亦有奇论,如谓仓公神医,生五女而无男,其师公乘阳庆年70余,亦无子,作为医家无种子之证。全书通过宣扬医学、医德,集中展现了历代医家的卓越风貌,对于提升古代医家地位,推动中医学发展以及深化我国医学史的研究等,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11
《医藏书目》的编撰
殷仲春嗜医书,苦无秘本,游江西宁国,因朱仲字及浙江提学饶某藏书甚富,得纵观奇编异籍,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撰成《医藏书目》。本书于1656年由其孙观国刻印。
《医藏书目》共1卷,全书目收书449种,分二十函,以佛教用语命名。包括无上、正法、法流、法水、结集、旁通、散圣、玄通、理窟、机在、秘密、普醒、印证、诵法、声闻、化生、杨肘浸假、妙窃、慈保、指归、法真。每函之前都有小序扼要总结,说明本函特点和简明该类书划分之依据。其中,无上收医经类;正法主要收伤寒类,但纳有东垣及太医院医书;结集、旁通、散圣、玄通、印证、诵法、声闻、法流收各科医书;秘密收医学杂书;理窟收脉学类;机在收眼科类;普醒收本草类;杨肘浸假收外科类;化生收妇科类;妙窃收针灸类;慈保收儿科类;法真收养生类;指归收医学基础类,也收《内经》、《难经》。本书编目虽有分类,但互相交错,不够清晰,有的分类十分勉强。又因作者看到的书不可能都是完整的,因而著录内容亦有遗漏和错讹之处。
《医藏书目》现存明崇祯刻本、抄本及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据明崇祯刻本影印本。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唯一医学书目,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医籍史料,对了解医史和医学目录学极有价值,在中医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殷仲春(生卒年不详),字方叔,号东皋子,秀林(今浙江嘉兴)人,著有《医藏书目》、《栖老堂集》、《疹子心法》等。他终身以隐属教授为务,对佛教最为迷崇。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12
1
…
3
4
5
6
7
…
12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