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口齿类要》的编撰
《口齿类要》薛己撰,成书于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现存《薛氏医案》本、其他明刻本、日本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口齿类要》共1卷,分十二篇,附验案计20余例,共载方70首,所有方药亦为内服药物。全书涉及口齿、咽喉、耳及皮肤病共12类。其中,属于口齿的有茧唇、口疮、齿痛及舌证,每证之所论均先述生理、经络联属,次及病机,每证之后附有验案和方剂。《口齿类要》对口腔类疾病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辩证分型,以后天之本脾胃为着重点,善用温补之品,治疗多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丸和八味丸等。此外,本书还记载了骨鲠、诸虫、体气等疾病的证治。


《口齿类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口腔疾病专科著作,治法灵活,迄今仍是口齿病治疗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承医于父,初攻疡医,后涉猎内、外、妇、儿等各科,并著述大量医书。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31
明代中朝医药交流
明代,朝鲜李朝政府重视医药卫生,常聘中国医生前往诊病教授,并派本国医生到中国求教,收集并列行中国医书。洪武间,中国闽中道士杨宗真去朝鲜从医,洪武十二年(1352)高丽任他为典医。永乐五年(1407)九月,朝鲜派王子来中国,随员中有医生“判典医监事”杨弘达等人。洪熙元年(1425)七月,明使随员太医张本立和辽东医人何让赴朝为朝鲜世宗王诊病,讨论治疗对策,并传授医方。据《景岳全书》载,张介宾壮年时也到过朝鲜。明代,朝鲜对中国医书广为翻刻刊行。朝鲜李朝宣祖年间出版的《考班撮要》载,自1430年到1585年,刊行有《黄帝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经》《直指方》《圣惠方》《得效方》《伤寒类书》《医学正传》等70多种。


朝鲜李朝重视中国医书的整理研究和中国药“乡药化”的事业。先后撰写了《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和《寿养丛书类聚》等,在中朝医药交流史上作出重大贡献。《东医宝鉴》是李朝太医许浚遵宣祖王之命,整理71种中国医书和3种朝鲜医书而成。全书共25卷25册,从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五个方面,对中国和朝鲜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病症医方、药物方剂和针灸等进行全面综合,于1613年11月以朝鲜内医院刊本刊行。明代,朝鲜世宗王按照中国法医制度,把中国的《无冤录》作为吏科、律科的取材课目。在医事制度方面,天顺八年(1464)五月,朝鲜将《素问》《张子和方》《小儿药证直诀》《疮疹集》《伤寒类书》《外科精要》《妇人大全》《产科直指方》《铜人经》《凝固脉经》《大全本草》等中国医书,作为医学取才课目。朝鲜鼓励输入中国药材,朝鲜多次遣使到中国求取人参、松子、五味子、葫芦、虎骨、鹿角、鹿脯等药。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37
明代中日医药交流
朱元璋称帝后,即派使节赴日本。以后互有往来,不断通商交易,虽倭寇之患明代未断,但物资交流始终不绝于时。医学技术方面,1370年有竹田昌庆(1340~1420)来华,向道士金翁学医。1378年回日本,带去一批中医书籍及铜人形图,丹波元简认为,此铜人图是元代仿天圣铜人而复制者。这是第一具铜人传日,对推动日本针灸学发展影响甚大。田代三喜(1465~1537)23岁入明,时日僧月湖寓钱塘,以医行世,著《金九集》(1452)、《大德济阴方》1卷(1455),田代师事之,学李、朱之术。这一时期针灸术在日本复兴。金持重弘好学精医,擅针灸,天文(1532~1554)中,承大内义弘之命赴明深造,得太医院称尝。606年,林道春于长崎得《本草纲目》,献给幕府,为《本草纲目》传日之发轫。此期间由中国赴日的医家有元末明初的陈顺祖,因不愿仕明而赴日本九州业医。将军足利义满慕其名。召之诊疾,固辞不往。子大年嗣其术,始赴京都业医,受将军大名礼遇,日人称为陈外郎。陈大年孙陈祖田,尤善医,颇得诸大名及禅僧敬重,亦有陈外郎之称。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39
明代中欧医药交流
十五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掀起一股海外殖民浪潮,罗马教廷也开展海外传教活动,一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不乏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包括医生。他们来华后,主要从事传教,翻译宗教和西方科学书籍,参与宫廷活动,协助中国士大夫编修历法等工作。亦有行医者。他们中最早涉及西医活动的,是意大利的利玛窦(P.Metthoeus Ricci,1552~1610),他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翻译了许多介绍西方科学技术著作,唯于《西国纪法》中记述了神经学说,首次将西方神经学和心理学介绍给中国。


在传教士译著中,偶可见零星的关于西方医事制度的介绍,在艾儒略《西学凡·医学》中说,医学是西方大学四学科之一,共读六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政府在澳门设置官吏,成为它的领土,西方医生、传教士便在那里医务活动。隆庆三年(1569),澳门主教加奈罗(Melchior Carreiro)建医院二所,一收教友,一收教外人。万历三年(1575),西班牙传教士拉达(Martin de Rade, 1533~1578)受菲律宾殖民政府派遣,到福建沿海活动,购回大量书籍,有“关于草药的许多书籍,为治疗疾病而投以草药的方法”,中医药知识向西欧传播。西洋药物中金石为多,草药中有不少制成药露。因无特别疗效,传入数量不多,影响不大。明代与欧洲的医药交流对医学发展,并未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中西医交流可以说是平行的,还没有可能和机会发生交锋和碰撞,包括象王肯堂这样与传教士有过私人交往的医家。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40
1 5 67 8 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