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宋代官修本草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即诏令修纂本草,命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宋太祖为之作序,由国子监镂板刊行,此为宋代第一部官修的药典性本草著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学书籍。


由于《开宝新详定本草》修纂仓促,质量不尽人意。次年,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命名为《开宝重定本草》,又简称《开宝本草》。全书共收载药物984种,其中新增药134种。《开宝本草》的编纂刊印正处于医学书籍从手工传抄向板刻印刷的转折时期,该书编纂者成功地制定了严谨的体例,这一体例为宋代其它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首先是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改《神农本草经》为白字(阴文),其它为黑字(阳文),清晰醒目。其次,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如以“唐附”表示《新修本草》新增药,以“今附”表示《开宝本草》新增药;以“陶隐居”为《本草经集注》注文,以“唐本注”为《新修本草》注。而《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则冠以“今按”,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冠以“今注”。这一体例规定,为保存古本草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严谨求实之风足堪称道。


嘉祐二年(1057)校正医书局成立伊始,最早承担的任务就是校修《开宝本草》,历时3年,于嘉祐五年(1060)八月书成,命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嘉祐六年(1061)撰成图文并茂的《图经本草》,撰者苏颂。《嘉本草》20卷,目录1卷。收载药物1082种,其中新补82种,新定17种。除继承《开宝本草》旧有体例外,掌禹锡等把自家从历代文献中搞录补入该书者标为“新补”,把民间采集到的新药物标为“新定”。在注文部分,由掌禹锡等自家注说的内容则冠之以“臣禹锡等谨按”。《嘉祐本草》与《图经本草》二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把宋代本草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之后,宋代药学史上出现了两部重要的由民间医生编撰的综合性本草,一是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一是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问世不久,北宋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版本,一为《大观本草》,一为《政和本草》。唐慎微书成之后,或因为无资刊行,大观初年,集贤院学士孙觌见到《证类本草》,出资募集刻工镂板刊行,以求“其利于世也。”因首刊于大观二年(1108),被后世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大观本草》中收录了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有关内容,并冠以“别说”以为标记。因此后世有误认为陈承书名为《本草别说》者,该书对于《证类本草》的保存和传播,贡献不可低估,《大观本草》问世不久宋徽宗十分赞赏,并敕命医官曹孝忠领衔校勘,于政和六年(1116)成书,命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这是北宋最后一部官修本草著作,它不同于开宝、嘉柏时的官修本草著作以前次官修本为基础,而是在纯由民间医家个人著作基础上校订而成。它虽源于唐慎微个人之作,但经政府校订颁行,就具有了药典性质。惜因北宋灭亡该书木及大量印行,后流落北方民间,先有金代解人庞氏本,后有蒙古张存惠晦明轩本刊行。腾明轩本为张存惠取庞氏本予以重刊,并将《体草衍义》拆散,逐条补人《政和本草》之中,取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成为《政和本草》现存各种版本的祖本。


宋朝南迁,高宗绍兴年间,由王继先领衔奉诏重修本草,以《大观本草》为底本,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书成,命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是为南宋唯一的也是宋代最后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该书为32卷,释言1卷,共载药物1748种,新添6种,因南宋无《政和本草》流行,《大观本草》错误甚多,正如曹孝忠所云,“援引误谬”、“字画器俚”、“论房涌互“者有之,“随笔刊正,无虑数千”,因而绍兴诸臣在校勘时“经注异同,治说论而讹舛,故考名方三百余首,证舛错八千余字”,新增“绍兴校定”约千余条,终于完成该书。


两宋三百余年间,由政府主持修纂、国家颁布的本草著作有五种之多,对本草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37-340
宋代官修方书
宋代方书空前之多,方剂理论也日益完善,由于政府对医学的重视,在此期间国家组织整理编纂了四种方书。其一为《太平圣惠方》:宋太宗敕令王怀隐等人集体编纂,于淳化三年(992年)成书,100卷,是继《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之后的又一部方书巨著。它载方16834首。以门统方,每门之前以《诸病源候论》有关理论冠其首,然后汇集方药,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因其卷帙浩繁,内容驳杂,颁行之后出现了一些选辑本,如何希彭《圣惠选方》,该书还被作为教本沿用数百年;刘元宾《神巧万全方》;官颁方书《简要济众方》等。其二为《神医昔救方》:又称《雍熙神医普救方》,共1000卷,是北宋初继《太平圣惠方》后的又一次方剂大荟萃。该书由贾黄中领衔编纂,历时5年,于雍照三年(公元986)完成。宋太宗命名为《神医普救方》,并作序。次年诏“宣付史馆,令刊板流布于天下”。惜因本书卷帙过繁,仅目录就达10卷之多,不易流行,至南宋初年即已失传了。其三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政府编成并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最初为“熟药所”的配方底册。因熟药所原属太医局下,故被称为《太医局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该书经多次修订补充直到淳祐年间(1241-1252)定型。现通行本为南宋许洪校订本,全书10卷,将各方分成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医方788首,每方之后除详列主治和药物外,尤其对药物的炮制和制剂作了详细说明,既有配方手册作用,也便于医生和病人选购合适成药,在历代方书中,《和剂局方》实为继《伤寒杂病论》之后被医家选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方书之一,其中所载有效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其四为《圣济总录》:为北宋末年,宋徽宗诏令由政府组织医家历时7年广泛征集历代方书和民间用药编成的又一部方书巨著。全书200卷,载方近2万首。然《圣济总录》成书后即遭靖康之难,镂版虽成,未及颁布,终南宋一代江南不见流传,直至金大定(1161-1189)年间再刻,元大德(1297-1308)年间三刻,北方地区可以见到这部巨著,但终未引起足够重视。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43、373、375、378


宋代官修方书
《洗冤集录》的编撰
以法医学鼻祖宋慈(1186-1249)及其所著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1247)为代表,对人体骨骼的解剖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如“人有三百六十五节……颅骨:男子自项及耳并脑后,共八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至发际,别有一直缝。……牙有二十四,或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胸前骨三条。心骨一片,状如钱大。项与脊骨各十二节。肩井及左右饭匙骨各一片。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条,八条长,四条短……。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作四行样。手脚骨各二段……手脚大拇指及脚第五指各二节,余十四指并三节。尾骨若猪腰子,仰在骨节下。男子者其缀脊处凹,两边皆有尖瓣,如棱角,周布九窍,妇人者其缀脊骨处平直,周布六窍……”,更有所绘的人体骨骼全图堪称早期最佳者。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44、384、395,《古代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学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妇人大全良方》的编撰
《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集要》、《妇人良方》,成书于嘉熙元年(1237),作者为宋代医家陈自明。陈氏出身于世医家庭,精于妇产科,以为妇人之病最为难治,尤其产科诸证多有危险,而前人有关著述如《经效产宝》等,均纲领涣散,内容简略,读者不能深求遍览,因而采摭诸家之善,增以家传验方,编成《妇人大全良方》24卷,由“勤有书堂”刊行。本书24卷,原分8门,凡260余论。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增删了部分内容、分为10门,每论之下,都加按语,并大多附以治验和新方。本书引述了多种医书,《内经》和《诸病源候论》是其基本的理论渊源。书中首列“调经”、“众疾”、“求嗣”三门论妇科,其中“调经”门论述月经正常生理及诸种月经病证和治疗;“众疾”门论述一般妇科病及妇人常惠的一些内科病和肛肠病;“求嗣”门论述求子方法及不孕、不育症的治疗。次列“胎教”、“候胎”、“妊娠”、“产难”、“产后”诸门论产科,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都作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我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86、383、397
1 12 13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