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小儿药证直诀》的编撰
《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钱氏小儿药证》、《钱氏小儿方》,成书年代不详,为宋代医家钱乙所撰,由阎季忠编辑而成。阎季忠,一作孝忠,6岁时患“惊疳癖痕”,蒙钱乙治愈,对钱氏颇为尊崇,珍藏家传钱乙方10余首。大观初年(1107),季忠初为官时,于亲友间得钱乙关于病证的论述10条,后6年又获钱氏晚年杂方若干首,至京师后又见到钱乙著作传本。但历次所得杂乱无章,各有得失,因而相互参校,重新编次,删其重复,正其讹谬,改其俚语,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于宣和元年(1119)刊行。《小儿药证直诀》分上、中、下3卷。上卷记脉证治法,包括“小儿脉法”、“变蒸”、“五脏所主”、“五脏病”等81篇,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各种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对疮疹、惊风、诸疳等儿科重要病证辨察尤为详尽,如把疮疹区分为水疱、脓疱、斑、疹、变黑5种,分属于肝、肺、心、脾、肾五脏,其中前4种实际分别指水痘、天花、斑疹、麻疹,早在12世纪即能对其进行鉴别,实属可贵。另如指出急慢惊风“阴阳异证”、诸疳皆为脾胃病等等,均有独到见解。本书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是钱乙治疗验案的汇集。下卷为“诸方”,列钱乙所制方剂110余首,既有化裁精当的古方,也有独创巧妙的新方,其中治疗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疗肾虚的“地黄丸”等都是佳效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常用。本书基本上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总结了他的儿科临床经验,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突出脏腑辨证思想的儿科专著,对宋以后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58、377、391
宋代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仁宗赵祯认为针砭之法,腧穴稍差,易害人命,所以令尚药奉御官、针灸专家王惟一主持,于天圣五年(1027)制作完成两个针灸铜人,一个人置宫中,供鉴赏;一个送医官院,作为针灸教学模型和测试医学生及医人针灸能力的工具。 铜人系青年裸体式,长短大小与真人同,体内装配五脏六腑,与真人内脏部位、形状和相互关系相同。外表刻有十四条经脉和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据王惟一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旁用金字标明穴位名称。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用于医疗和教学的人体解剖模型,并影响后世。如,《明史▪凌云传》载,“(凌)云善针,孝宗闻云名,召至京,命太医官出铜人,蔽以衣而试,所刺无不中,乃授御医”;又如,1378年竹田昌庆从明朝携针灸铜人回日本,现日本国立博物馆尚存有一具针灸铜人。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62、374、387,古代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学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宋代中朝医药交流
两宋时期,中朝医药交往十分广泛。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和天禧五年(1021年)高丽使者郭元、韩祚各自回国时,宋真宗亲自赠送《太平圣惠方》1000卷;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高丽使者任懿、白可信回国时,徽宗赠送《太平圣惠方》1000卷和《神医普教方》1000卷;同年,“王嘏、吴延宠还,宋帝赐王《太平御览》1000卷”。两国之间医人来往更加频繁,如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时,宋医江朝东随宋泉州商黄文景、萧宗明去高丽旅居在高丽从医;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宋遣医官王愉和徐光赴高丽,七年(1074),宋又遣扬州医助教马世安等八人赴高丽,元丰三年七月(1080),马世安再度赴高丽,受到神宗的嘉奖。神宗元丰元年(1078),高丽文宗帝因患风痹症向神宗帝请求派医,翌年神宗帝遣翰林医官邢慥、朱道能、沈绅、邵化及等88人,带百种药材赴高丽为文宗治病等。两国医人的来往,直接促进了两国医学的发展。医事制度方面,宋代之初,高丽仿照唐制设置机构与职衔实施医学教育和医业科举制度,并为百姓医疗设立了“惠民局”。


宋代,中国向朝鲜赠送的药材品种很多,数量较大。朝鲜药材输入到中国者也多,品种有香油、人参、松子、水银、麝香、榛子、石决明、松塔子,防风、白附子、茯苓等。朝鲜还积极发展了中国医书的刊行工作,如公元1058年(宋仁宗嘉祐三年),朝鲜忠州牧翻刻中国医书《黄帝八十一难经》《川玉集》《伤塞论》《本草括要》《小儿巢氏病源》《张仲景五脏论》等,高丽高宗十三年(1226),朝鲜医学家崔宗峻以中国医籍为基础,撰写了《御医要方》,促进了朝鲜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由于中朝医药交流较广泛,朝鲜所收藏的中国医书善本较多。宋哲宗帝向高丽王请求献出朝鲜所藏的中国善本医书,高丽宣宗帝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遣使呈送《黄帝针经》善本9卷。当时,中国《针经》已亡佚,宋朝以此《黄帝针经》为底本重新颁行。这无疑是朝鲜对中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68
宋代中日医药交流
与唐代中日交流频繁的状况不同,唐末五代至宋初,我国正处于衰退、整顿、复兴时期,而日本正执藤原时代文化鼎盛阶段,第19次遣唐船派遣因奏报唐国内乱而未行,从此日本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政府间的交通断绝。故而北宋朝中日医药的交流也大为衰落,甚至趋于停顿。南宋时期,北方被金、元所踞,国势益弱,但作为文化形态,很有特色的宋代新文化已形成;日本历史亦进入“武家兴盛期”,平清盛等采取颇为进取的政策,大力鼓励对外贸易,派出大批日本商船到华,允许日僧等如同遣唐使一样到中国移植、汲取宋朝新文化,中日医药交流于是又有所发展。但这些交流终因局限于两浙等地,来往亦以贸易商人和僧人为多,故整个两宋时期,中日医药交流的成绩不是很大。


大抵日本输入中国的货物中硫磺和珍珠可为药用。从中国运送到日本的药物主要为香药。医事的往来见载亦不多。宋代印行医籍甚众,日人来华携去医籍不少。据记载,淳祐元年(1241),圆尔辨圆从宋带回典籍数千卷,书目著录于《三教典籍目录》中,惜此书已佚。据藏有这些典籍的普门院《藏书目录》记载,其中医学典有30余部。内有《魏氏家藏方》11册,即是宝应三年(1227)的刊本。


与医药相关而影响最大者,当推茶种引入日本。这是丹波家族荣西的功劳。早在奈良朝时,中国茶传入日本,并专供药用。荣西于仁安三年(1168)第一次入宋,即将茶籽带回日本种植。他赠送给高(明惠上人),高辨将之种于山城拇尾,并记于《拇尾明惠传记并遗训》之中。


这一时期,在日本医界内部产生了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医心方》,作者丹波康赖(911-995)。其书引用晋唐医书约150种,共7000余条,尤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葛氏方》等为大宗,体例亦仿之。全书显为唐代传日医学与日本医生本土经验综成之作,为中日医药交流一伟大结晶。康赖曾孙丹波雅忠(1021-1086)并获“日本扁鹊”盛誉,所著《医略抄)(1O81)及《急教医方》《医心方略》等,皆为《医心方》之传承。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69
1 12 13 14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