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宋代解剖两次活动
宋代(960—1279)是中国古代科技最为发达的时期,有过两次著名的人体解剖事件。一次发生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解剖欧希范等。据《剧谈录》《宋朝事实》《宾退录》等记载,这次是在处决56名反叛者之后,解剖死者胸腹,宜州推官吴简详细观察了解剖并作了记录,画工宋景绘成五脏图。欧希范《五脏图》是根据实地解剖绘制的最早的人体脏腑图,是中医解剖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甚至日本产生较大影响。如日本医家梶原性全的《顿医抄》(1304)、《万安方》(1331)也都保留了其中的一幅图。
另一次解剖在崇宁五年(1106),解剖杨宗等。据《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郡斋读书志》《中国医籍考》等记载,这次是在泗州地方官处决反叛者之后,解剖死者胸腹,医生杨介和画工现场观察绘图,事后参照欧希范《五脏图》和烟萝子《内境图》改绘而成《存真图》(全称《存真环中图》)。原图已佚,现存图7幅,可见于元代孙涣重刻旧题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等古籍中。《玄门脉诀内照图》观察到脏器的形态、相对位置及相互关系,人体脏腑在胸腔、腹腔中的位置和形态基本符合人体的真实情况,同时增加了主要血管图和消化道穿过横膈膜形态,还绘有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图,图谱比以前更为精细、科学,内容非常丰富,是唐宋以来流传至今最有价值的人体解剖学著作,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解剖图,元明清时期医书中的许多脏腑图都与《存真图》有关。《存真图》还传到国外,如东传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获取解剖知识的主要来源;西传波斯,在《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中有一幅与“心气图”极其相似的解剖图。而西方解剖学,在盖仑之后停滞了一千年,直到1281年才有第一具尸体解剖,比欧希范解剖图晚了200多年。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27、391杨介,《古代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学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疾病“三因”学说的提出
“三因”学说由南宋时期医家陈无择提出,按照病因的来源、致病过程等将所有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指气候因素。即六活,也包括疫之气;内因,指情志因素,即七情;不内外因,指内因和外因之外的所有因素,包括不适当的伙食、劳累、房事、外伤、事故等等。这种归纳概括了各类病因的性质,对于病因学理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此之前,自唐代至北宋数百年间的医书,论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袭《诸病源候论》之说,《诸病源候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表明该书对病因认识的广泛性,详备性在古代历史条件下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陈氏创造性地对历代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病因学内容重新进行高度概括,使病因学理论获得了由博返约的发展,打破了数百年来病因学停滞不前的局面。陈无择“三因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影响。《金匮要略方论·脏经络先后病第一》曾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陈无择在论述“三因”时引述了上述文字中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和“以此详之,病因都尽”两句,表明陈氏之说受到了《金匮要略》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对病因学作出了更全面更切合实际的创造性发展,该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成为后世医学进行病因分类的依据。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29
脉象图的创绘
现存最早的脉象图见于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该书是一部以脉学内容为主的诊断学专著,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脉诊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对于望、闻、问诊也叙述了部分内容。在本书中,施发首次创造性地绘制了脉象图,图依次是:“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促、短、虚、结、牢、动、细、代、数、大(实为11种);“七死脉”一一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图中圆圈表示脉的搏动区间或诊脉的区域及其切按的深度范围。圆圈内的各种图形是对各种脉象指下感觉的形象描绘,例如浮脉的脉线在圆圈中线以上,表示该脉搏动部位表浅,轻按即得;而沉脉的脉线在圆圈中线以下,表示该脉搏动部位较深,重按才得;扎脉的脉形图象中空的软普,按之则陷(“如按葱管”);伏脉深伏不现,故脉象图的圆圈中没有脉线;滑脉的图形为一串小圆圈,表示该脉“如盘走珠”,往来流利…这些形象化的脉象图反映了各种脉象的基本特征,它比单纯文字描述也更加直观,对初学者在临床上体会和鉴别各种脉象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脉象图也使得脉象标准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对于诊脉的规范化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施氏的脉象图对于中医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素。直到现代,人们也还没有研制出理想的、能反映中医脉学特色的脉搏描记仪器,将脉象图形化、客观化,施发在700多年前就已进行了这样重要的探索,其思想无疑是可贵的和相当先进的。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31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编撰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北宋唐慎微以《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为蓝本编撰而成的,约成书于绍圣四年至大观二年(1097~1108年)。唐慎微,字审元,约生活于11-12世纪间,原籍蜀州晋阳(今四川崇庆),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元祐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遂为华阳人。唐氏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告,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为唐氏编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增广见识,提供了有利条件。故其书中引述了多种医药名著,收集了大量民间验方,吸收了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许多药物资料,对宋以前的药学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全书共31卷,第1、2卷为序例,以后各卷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以上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图经外草类、图经外木蔓类,凡13类,叙述药物别名、药性、主治、产地、采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书内容丰富,收载药物1746种,其中增加药物660种,有药图294幅,分类较有系统,论述也较周详。书中引述了大量文献资料,据统计,共引经史方书240余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内容幸赖《证类本草》保存下来,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绩。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令单方3000余首。总之,其内容赅博,方药并举,记载详尽,反映了宋代药物学的发展水平。唐慎微以个人之力完成如此宏伟精湛的药学巨著,刊行之后,对国内外医学界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经宋政府主持多次增订后,遂成为官修药典性质的著作。在《本草纲目》问世之前的500年间,本书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范本,李时珍赞曰:“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75、388
1
…
11
12
13
14
15
16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