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商周医事制度
商周医事活动日渐频繁,促使了医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商代卜辞中出现了管理疾病的小臣“小疒臣”,这是我国文字迄今所见最早的医官。周代医事制度主要见载于《周礼》,《周礼·天官》将宫廷医生分为食医“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等四类,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记载。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严格的考核制度,设医师为众医之长,掌管医师律令的执行,药物的收集供应和保管,下属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协助之。年终考核以治疗效果为据,决定其待遇水平,“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又有病例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这种原始病案的积累和治疗经验的总结对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周代职官中还设有与环境卫生公共防疫有关的官职,如天官中的凌人“掌冰”、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阍人“掌扫门庭”等;地官司徒之下有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夏官司马之下有方相氏、司爟、巫马等;秋官司寇之下有庶氏、翦氏、赤发氏、蝈氏、壶涿氏、蜡氏、野卢氏等,共同负责环境公卫防疫工作。另仍在春官类设有卜、祝、巫等神职人员,负责部分问病除疾祛灾的相关事务,但与医之关系已明显减少。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44、年表(公元前1100年,西周已确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与医疗考核制度:置医师掌医之政令,并配属专职人员;已分医学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为医学分科之始。设专人掌管藏冰、变火,以调膳饮、救时疾。
哲学向医学渗透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诞生于丰沃的传统思想土壤之上,春秋战国时期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医巫的分化,而且渗透到医学之中,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形成。当时的经史诸子著作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都对有关医学问题作出了论述,现存的《左传》、《老子》、《管子》、《论语》、《孟子》、《庄子》、《日氏春秋》、《韩非子》、《荀子》、《礼记》等著作中所讨论的医学理论问题涉及到生理、病理(含病因,病机和传变)、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形成各种哲理性的医学理论观点;另一方面医学著作也吸收和应用哲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建立医学理论基础,最为关键的三个基础概念“阴阳”、“五行”和“气”的设立与完善都与同一时期的哲学思辨密不可分。如《黄帝内经》即吸收了春秋战国时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的形神观、《易经》的贵阳思想、阴阳家和天人相应论等思想,并把它们贯穿到其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养生学和治疗学等各方面,因而使中医理论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哲学思想气息。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94、年表(公元前1100年,《尚书·洪范》有“五行”之称);《中国医学通史》年表(公元前771年,人体“气”的概念产生)
预防疾病的提出
“预防”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下经》,“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通预。春秋时期,知识界已普遍形成防范于未然的思想,如《管子》说:“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敌祸不萌。”这种避祸防患的观念影响到医学界,被引申、发展成为预防疾病的思想,如《国语·楚语下》说:“夫谁无疾告,能者早除之。”《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更明确地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平?”
在《内经》提出“治未病”预防理论的同时,人们在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办法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人认为疫是由疫鬼作崇所致,出于敬摄、恐惧的心理,人们在腊月举行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大傩”。虽然“大傩”采用的形式是迷信的。但是其中却蕴藏着早期预防传染病的思想。《山海经》所载药物中,防蛊的有8种,防疫的有4种,还有预防其他疾病的20多种。在发现疾病与季节有关之后,人们逐渐总结出一些季节性预防措施和方法,古人还试用冰块来调节气温,达到“疠疾不降”(《左传》昭公四年)的目的。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67
《黄帝内经》问世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现存最早中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基本完成,秦汉有所补充,非一时一人所撰,其通行本由《素问》与《灵枢》各81篇论文组成,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解剖、识病、诊疗、药方、针灸、养生等,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运气学说、治未病等理论,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是中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中医学者必读的经典。它以生命为中心,宏观论述天、地、人之间相互联系,讨论生命规律,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医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字 、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部文化巨著、百科全书,对中医乃至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2011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医学史》
1
2
3
4
5
…
16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