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马王堆医书出土
1972年初至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相继对长沙市东郊的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即马王堆汉墓。其中的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和竹木简,均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葬入。帛书共计20多种,约12万字。有相当部分是自然科学包括医药学方面的著作。具体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等。以上11种,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可以算1种,所以实际上是10种。三号汉墓出土的竹木简200支,均为全医书,分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4种,除《杂禁方》为木简外,其他全部是竹简。以上帛书和竹木简医书共计为14种。均为已经失传已久的古医书,连《汉书·艺文志》也未见著录。这批帛书和竹木简医书的抄写年代虽在秦汉时期,但其成书年代显然更早,可能部分成书于战国早期甚或春秋晚期。过去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而马王堆医书的出土打破了学界的这一认知,为我国医学史及文献学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00
张家山医简出土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挖掘江陵县张家山M247、M249、M285三座西汉初期古慕时,相继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以M247出土的竹简最多,达1000多枚,大部分贮藏在竹笥(箱)内,保存较完整,字迹清晰。除了法律、军事、数学和遣册等类文献外,还有两种医书,题名为《脉书》和《引书》。据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对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以及M247随葬竹简的历谱推算,其墓葬年代为西汉吕后至文帝初年(约公元前2世纪中期),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基葬年代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同期或稍早。这是继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慕出土医书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医学考古发现。《脉书》共2028字,抄写在65枚竹简上,内容除与马王堆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脉法》基本相同的部分外还有关于病候和人体生理机能及“痛”症特征的论述。《引书》共3235字,抄写在113枚竹简上,内容主要有四季养生之道,导引术式及其作用以及致病因素、防治方法及养生理论等问题。其中的某些记载或刷新目前医学史上的相关结论,如《引书》中提到的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较晋代葛洪的记录早四五百年等,这些内容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05
天回镇医简出土
2012—2013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西汉M3墓地出土920支医简,包括9部医书,一部名为《五色脉诊》,其他无名书分别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等,讨论病机、证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这批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首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基本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结构以及中医“辨证施治”思想,反映了中医基本成熟,摆脱巫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学术价值极高。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同时出土一经络漆人,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并在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小字,是我国发现的迄今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对解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360百科老官山汉墓医简
王莽时期的尸体解剖
《灵枢·经水》明确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首次使用“解剖”一词。《灵枢·骨度》有人体体表骨标志的度量和一些骨骼大小尺寸的讨论。《灵枢·肠胃》载有从嘴唇到肛门的全长,以及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长度、直径、周长及容积数。到公元1世纪,正史中第一次正式记录了尸体解剖案例。《汉书·王莽传》记载:天凤三年(公元16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指派医生尚方、屠夫合作,解剖死刑犯尸体,测量脏器大小,观察血管走向,目的是为了医学,为了治病。中国侯宝璋(1893-1967)教授著《中国解剖学史》,认为“以新莽时之度量衡制,与脏腑轻重大小确数为最相近”,“此在我国医学史上,可称为最精彩之一幕。是其研究动机,又在求医学之实用,其求知与创作之精神,比之古来任何科学家,亦无多让”,肯定了这一时期中国解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85、《古代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学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1
2
3
4
5
6
…
16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