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神农本草经》的编撰
大约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以示尊崇仰慕,实非一人所作,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集中反映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及其成就。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一,《本经》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这种分类遵循天、地、人这一大框架,在具体分类上,以药物的毒性大小、有无和对人体所起的“养命”、“养性”及“治病”的功用为依据。在三品分类的体系中,每品中都包含着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思想,每类中又可划分为若干小类。对汉代及其以前按“草木虫石谷”“五药”分类法有所发展,对陶弘景依自然属性进行药物分类的系统提出有着启发作用,并且为陶弘景诸病通用药分类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其二,系统提出了关于药物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发展了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学说,提出了七情合和理论,发展了四气五味理论,发展了药物制剂学说。其三,阐述了临床用药的基本指导思想,指出用药贵在于可治之时尽早防治。对有毒药物的用量谨慎把握,逐渐加大,以愈为度。强调主药治主证,讲究服药时间,对药物归经和脏腑用药也有所阐述。其四,正确分析和科学记载了大量药物的功效,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内容亦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和发挥。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24、161
《伤寒杂病论》的编撰
现行本的《伤寒杂病论》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组成,前者专论外感伤寒之证,后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作者张仲景(约50一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当时,除连年战乱外,疫疠流行,张仲景在论述自已编撰该书的背景、动机和依据时指出:“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称,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教,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张氏接着强调:该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此书撰成未久,即遗战乱而散佚。后经太医令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得以流传。英宗治平三年(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重加订定,即成为宋以后所广泛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伤寒是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基于此说,以六经为纲,剖析了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各科杂病,张仲景以脏腑经络为枢机,缕析条辨,开后世脏腑辨证之先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共载方剂269首,用药214种,对药物的加工与使用,方剂的配伍与变化都有很细致的要求。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认识和临证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被后世概括为辨证论治体系,其在药剂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之后的医学家多尊称其为“亚圣”、“医圣”。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26、128、163、
药物麻醉下的外科手术
药物麻醉在临床上的运用早在东汉就有文献记载,《后汉书·华佗传》载有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株,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负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当华佗成功地应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进行腹部手术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外科麻醉术尚处于摸索阶段。至两宋时期的外科手术,特别是较大手术已有逐渐衰退之势,保守疗法已日渐发展。但是由外科手术发展而兴起的麻醉技术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相反由于化脓性瘢痕灸法的兴起,整骨手术的进步,麻醉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窦材《扁鹊心书》(1146)所记之睡圣散即其代表,方法是“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则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即昏睡”。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有此方,并进而强调用“热酒调服,少倾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痛也”。用热酒冲服曼陀罗花,是一次颇富科学性的改进和发展,因为酒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麻醉剂。曼陀罗花之麻醉作用已由现代外科手术实践和药理实验研究所证实。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68、354
“杏林”的故事
“杏林”典出三国医家董奉。董奉(220一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曾隐居山中修炼,人称“董仙”。董氏医德高尚,对病人轻重谢均不接受,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据《神仙传》记载,“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董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并供给自己行旅之用。后世以此誉为美谈,并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的称誉。据载今江西得阳(即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可见其事迹诚非虚构。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20
1
…
3
4
5
6
7
…
16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