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骨伤少林寺学派
骨伤少林寺学派的萌芽源于古时道人、僧人、异人等传授的治伤方剂。而其形成见之文字记载者则为明朝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及明末清初《陈氏秘传》载录的少林寺治伤秘方和以后江考卿、赵廷海、 王瑞柏等兼拳击、医学治伤于一身的追随者。其治伤,以经络学说为依据,按穴治伤,按穴位加减用药,创“血头行走穴道”和“致命大穴”论点等为其特色。少林寺学派依据经络气血传输理论,搔出血头行走穴道说。他们认为人身气血运行有一个头,即血头,一昼夜十一个时辰,分别经过十二个穴道。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跌损妙方》,为此还专门编有“血头行走穴道歌”:“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若伤损,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泉井求,并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已凤头,午时却与中原会,左右蟾官分在未,凤尾属申屈井酉,丹肾俱为戍时位,六宫直等亥时来,不教乱缚斯为贵”。血头行走穴道说是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在伤科的具体运用,少林寺学派依据血头行走六道的时反。采用跌打点穴治伤法,是他们的一种重要手法。在治疗时,还配以药物,救急方剂有七厘散、飞龙夺命丹、地鳖紫金丹, 十三味总方是论穴治伤的主方。这些方药,至今是临床较常应用的验方。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27
《针灸大成》的编撰
 《针灸大成》由杨继洲撰,靳贤校正,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本书在杨氏家传《玄机秘要》基础上,以《内》、《难》为宗,汇集明代以前诸家针灸古籍20余种,并仿铜人象绘图立说,结合作者临床针灸治验而编成。现存明万历赵文炳刻本,明万历刻清顺治李月桂重修本,明万历刻清顺治、康熙递修本,清康熙李月桂重刻本,清乾隆章廷珪刻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


全书共10卷。卷一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是全书的理论部分,选有《灵枢》、《素问》、《难经》等17篇有关针灸的论述。卷二、三为歌赋,包括周身穴赋、百症赋、标幽赋、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十二经脉歌等。卷四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寸法,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五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及灵龟飞腾八穴针法等。卷六、七为五脏六腑及十四经穴的主治、经穴歌及考证穴法、奇经、络脉、经筋、要穴、经外奇穴等。卷八首载《神应经》穴法,次论内、外、五官、妇、儿科共23门疾病的针灸治疗。其后为“续增治法”,记有中风、伤寒和杂症的针灸治疗。卷九首论治症总要,继以介绍各家针法及灸法,末附杨氏的31个医案。卷十为附篇,辑录陈氏的《小儿按摩经》。


《针灸大成》是对我国明以前针灸学的一次系统总结,是针灸学集大成之作。该书列入《四库全书》存目,被尊为针灸经典。本书至今已有50多种版本,它被译成法、德、英、日等文字,在国内外流传广泛。


杨继洲(1522-1620),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世医出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从医四十余年,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等职。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针灸大成》。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50、565
明代推拿学进展
明代,推拿学有突出的进展和成就,首先表现在按摩科在太医署医学分科中又重新得到地位,是当时医学十三科之一。其次是推拿术广泛为医家、养生家所接受,因此而得到推广。如洪武十二年(1379)朱权的《活人心法》中即收有仙术修养术、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图等,并结合中医肾气、命门火、脏腑等学说,增加了摩肾、按夹脊、叩涌、按腹等手法。其中之八段锦法,因其发展了坐功,简化了导引术,并能与中医经络学说紧密结合,因而为后世养生家多种著作收录。如《尊生八笺》《古今养生录》等,流传更广。《新刻养生导引法》,则是对前代养生导引法之总结。除分述中风、风痹、心腹痛、霍乱、腰痛、脚气、淋、痔等二十余门证候之导引法,并载虾蟆行气法、龟鳖行气法、彭祖谷仙卧引法、右宁先生导引行气法、王子乔八种导引法、五禽戏法等。此外,如《古今医统》《医学入门》《医学正传》,甚至《本草纲目》等书中亦都收有导引、按摩方法。


再次是明代按摩家在广泛总结儿科临床应用按摩法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有关儿科按摩著作,如《陈氏小儿按摩经》(为杨继洲收入《针灸大成》中)《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仙术秘诀》等。《陈氏小儿按摩经》用歌诀形式,介绍了小儿常见病证的按摩推拿的理论和方法。特别对掐法、推手指三关(风关、气关、命关)法及其适应症有详述。《小儿推拿秘旨》认为推拿对小儿保健医疗有独特良效,“一有疾病,即可医治,手到病除,效验立见,洵保赤之良法也。”书中用歌诀表述穴位与推拿治法,方简易记,特别对十二种推拿手法的名称、功效、操作和适应症阐述尤为明晰。亦介绍有小儿急救、护理等推拿法,这些小儿推拿著作的广泛流传,进一步促进了推拿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成为明代推拿术进展的一大特色。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29
《审视瑶函》的编撰
《审视瑶函》撰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是傅仁宇采集眼科文献,结合家传及个人临证经验而著成。


《审视瑶函》共六卷。卷首载五轮八廓学说及眼科前贤医案。卷二阐述眼目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病的病因病机,属于眼科的基础理论。卷三至卷六以眼科病证为目,论述各病脉因证治,兼小儿目疾、眼科针灸等。全书共列108症,收方396首,后附眼科针灸要穴图说。驱风散热饮子、坠血明目饮、正容汤等,迄今仍为眼科临床名方。此外,书中首载针烙钩割刀样图、金针图,详细介绍了金针制作方法,对金针拔障及钩、针、割、烙等眼科手术亦阐释详明。还对“眼不医必瞎辨论”、“目不专重脉诊说”等庸医治目及世俗偏见进行了批评。


《审视瑶函》版本40多种,是明清以来最流行的眼科专著,是眼科史上一部有价值的专书。


傅仁宇(生卒年不详),字允科,秣陵(今南京)人。世代行医,家传眼科,长于眼科手术,可行金针拨障,及钩、针、割、烙等术,著有《审视瑶函》。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530、555
1 4 56 7 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