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医德专篇问世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之中,为中医药文献中论述医德之专篇,阐述了医术之精与医德之诚的重要性,为历代习医者所必读。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子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浮元年(682),享年101岁。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不幕名利,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孙氏指出治病当正心诚意,平等待之,苦彼所苦,忧彼所忧,不舍昼夜,以救人为先。在用药方面亦避免杀生求生,其方多以植物药和矿物药为主。现将原文节录如下:“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⑿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宋·林亿赞之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千百年来孙思邈不慕名利的医德和精湛医术流传不衰,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广受历代人民的热爱和拥戴,孙氏药王庙遍布各地,至今往来参拜者仍络绎不绝。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07、510明代医德专篇/卷
《外台秘要》的编撰
《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成书于天宝十一年(752),作者唐代王焘。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大宝十四年(755),郿(今陕西郿县)人。王氏曾为徐州司马,历给事中,又迁邺郡(今河北临漳)太守,以其才识,治闻于时,8世纪初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20余载,广泛接触大量古代医籍,获读医书千百卷,遂得秘要。因故被贬房陵,大宁等地时,瘴疠流行,幸赖医方得以幸存,遂立志著书。历经十个寒暑,采集请家医方,分门别类,整理编辑,撰成这部巨著。北宋治平二年(1065)经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
《外台秘要》收集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数十种医学著作,内容丰富,资料广博。全书40卷,分1104门,收载医方6000余首。卷1-2为伤寒;卷3-6论述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系内科疾病;卷21-22为眼、耳、鼻、齿诸科疾病;卷23-24论瘿瘤、痈疽;卷25-27为痢疾诸疾;卷28-30系中恶、金疮、恶疮等;卷31-32论述采药丸散及面部诸疾:卷33-34论述妇人病;卷35-36为小儿病;卷37-38论乳石;卷39-40载明堂灸法。全书皆先论后方,其论多引自《诸病源候论》,医方辑自《千金方》颇多,所选各书必详原书书名和卷数。这种引书注明卷第的治学方法,在医学文献整理上为王氏首创。书中博采各家方论,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方面功效卓著,集自汉以来晋唐医方之大成,是研究我国唐以前医学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为研究我国医学技术发展及临床医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故清代医家徐大椿言:“外台一书,寨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唐以前医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96、310
《海药本草》的编撰
《海药本草》为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约成书于10世纪初,作者为五代前蜀李珣。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9~10世纪,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素好辞章,早年被选为宾贡,与其弟、妹同以词名于一时,在文学史上属“花间派”词人。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风光,其家以经营香药为业,故识得许多从海外传入的药物。《海药本草》共6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政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著作中。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国,金屑出大食国。此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文兼载药名解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载。同时书中还收有大量香药,如甘松香、茅香、密香、乳香、安息香、降真香等。此书总结了唐末五代时南方及海外的药物,对本草知识有一定的扩充。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314
藏医《四部医典》问世
《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藏名简称《据悉》(《rGyud-bzhi》)。是中国医学藏医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为宇陀宁玛·元丹贡布等,约成书于8世纪。宇陀宁玛·元丹贡布,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医技高超又谦恭谨慎,被藏族人民尊称为“医圣”和“药王”。《四部医典》为其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了汉地、天竺及各方医学,历经二十多年撰成。全书共分4部,计156章,约24万多字。第一部《根本医典》(《rTsa-rgyud》)共6章,总论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论述医典》(《Shad-rgyud》)共31章,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病症分类和治疗原则:第三部《秘诀医典》(《Man-ngag-rgyud))共92章,阐述临床各科疾病之诊断和治疗;第四部《后续医典》(《Phyi-ma-rgvud》)共27章,主要论述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炮制、功能、给药途径及外治法(放血、艾灸、火灸、外敷、拔罐)等。《四部医典》收载方剂443方,单药1002种,认为药物的生长与五行(土、水、火、风、空)有密切关系,又认为药物的性味亦来源于五行:即土水偏盛,药物味甘;火土偏盛,药物味酸;水土偏盛,药物味辛;土气偏盛,药物味涩,与中医用药理论类同。全书从生理到病理,都贯串着三大因素,五脏六腑,寒热气血等理论,具有藏族的民族特色。其中有一些疾病是高原所特有的,有些病名至今未能找到中医或西医学中相应的病名,藏医中关于胚胎学的认识,认为是由父精母血的结合,逐渐发展起来,并且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形成胎儿,其认识在世界生物学史上都是很先进的。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73、297、311
1
…
8
9
10
11
12
…
16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