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官修药典性著作《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又名《英公本草》,为唐显庆二年(657)苏敬鉴于陶弘景所《本草经集注》遗误尚多,新的药物品种和功用需要增补,遂奏请编修本草,唐政府乃诏苏敬等23人撰修。在《本草经集注》一书的基础上,他们博览古代药学文献,并“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对我国药物资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普查,使所收录的药物品种更加丰富,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完成了全部编撰任务。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正文》即通称《新修本草》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该书修成之后,由唐政府颁行全国,以为药用之根据,流传400余年,直至《开宝本草》问世后,才逐渐为之取代。此书曾作为唐代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书中药图及图经部分早已亡佚,《正文》文字部分通过历代本草引录收载基本得到保留。近年来国内及日本学者作了许多辑佚、考证工作。较完整辑本有日本冈西为人《重辑新修本草》,尚志钧《唐新修本草》辑本。


《新修本草》正文部分包括序例和850种药,比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114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有名无用等九类。该书基本保持了原《集注》的内容和体例。药物正文皆用黑字,末尾注云“新附”,新增条文亦用小字,前冠以谨案;撰写次第介绍味、性、良毒、主治、用法、别名、产地等;下以小字略述形态;对古书未载之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药图》是根据各地绘制的生药彩图编集的,这是我国唐代以前卷铁最多,药物来源最丰富的彩色药物图谱。《图经》是《药图》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药物形态、产地、采药等,以辨异同。


《新修本草》较系统总结了唐以前药物学成就,不仅增加了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充实了民间药学知识,而且其所载药物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当时其它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34、266、292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系唐·王冰于宝应元年(762年)重新整理编次并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部分而成。王冰,号启玄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唐宝应中为太仆令,故后世又称之为王太仆。《素问》原书9卷,81篇,自汉至唐,屡经增改、传抄,至唐代已“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易难”。王氏遂以南朝全元起《内经训解》为依据,对《素问》进行了编次注释,故曰次注,并将其师旧藏之卷的七篇大论补入,并对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之处搜求经论,迁移补之;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旨趣,加以阐明。历时十二年,于唐宝应元年(762)完成此作。王氏在增改经文时,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在注释方面,广泛引证多种古籍,对原文详细注释。林亿评价王氏的注解,使得“三皇遗文,烂然可观”。王氏对运气学说亦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人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又如将病变分为因于运气和不因于运气两类,每类又辨其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法,为后世张元素、张从正所宗,对后世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素问》内容十分丰富,全书24卷,计87篇。内容层次大致为: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经穴、运气、四诊合参等,以阐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运六气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及诊断、治疗、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制方、针灸、摄生等。书中运用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客观认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千百年来《索问》一直对临床医学起着指导作用。此书为历代医家所宗,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96、312
骨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方》的编撰
《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成书年代不详,作者为唐代蔺道人。


蔺道人,真名无可考,因出家为道,故称道人,生活于公元8—9世纪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精于骨伤治疗。据传唐会昌年间(841一846),作者隐居于江西宜春,为邻人医治骨伤殊效,求医者其众,道人应接不暇,遂传医术于一彭姓老人,并出此书以传秘方。《理伤续断方》较科学地总结了唐代以前在伤科方面的主要成就,集中论述了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书中首先总结了治疗骨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局部冲洗,诊断、手法复位、扩创、局部教药、夹缚固定以及内服方药等。对于手法复位有困难的复杂骨折,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对开放性骨折提出清创、缝合的重要性。在夹缚固定方面主张以软物作垫,以减少局部压疮的发生,同时强调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前提下,患肢应做适当的运动。这种治疗思想对于加速骨折愈合,防止患肢关节僵化,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书中还收藏医方40余首,包括汤、散、丹、丸、贴药、洗剂和内服药,多有较好疗效,切合临床施治规律。后世治疗骨折早期宜活血化瘀之说,亦受此书影响。该书在整复骨关节脱位方面多有创造,对肩关节和髋关节脱位的整复,创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元代危亦林“架梯复位法”及目前临床用于陈旧性关节脱臼的“改良危氏法”也是由此发展面来。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52、298
临床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刊行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作者为唐代医家孙思邈,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浮元年(682),享年101岁。作者鉴于当时医方本草部浩繁,仓卒之间,求索不便,遂博采群经,删繁去复,结合其数十年经验撰成此书。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其书。全书共30卷,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系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痈痘;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书中重视医德和妇幼保健,收录了大量民间医药经验,并提出食治疗法、脏器疗法以及葱管导尿法、奇穴、阿是穴等一系列具较高科学价值的卓见,丰富了传统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在证候辨证方面,以脏明寒热虚实为纲,有现代系统分类的意义。该书对营养缺乏之脚气病、夜盲症等,以及传染病,各种疟疾的证治亦有独到见解。林亿评赞此书“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擅,集诸家之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国内外医学发展均影响深远。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92-293、307
1 7 89 10 1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