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官修药典性著作《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又名《英公本草》,为唐显庆二年(657)苏敬鉴于陶弘景所《本草经集注》遗误尚多,新的药物品种和功用需要增补,遂奏请编修本草,唐政府乃诏苏敬等23人撰修。在《本草经集注》一书的基础上,他们博览古代药学文献,并“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对我国药物资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普查,使所收录的药物品种更加丰富,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完成了全部编撰任务。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正文》即通称《新修本草》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该书修成之后,由唐政府颁行全国,以为药用之根据,流传400余年,直至《开宝本草》问世后,才逐渐为之取代。此书曾作为唐代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书中药图及图经部分早已亡佚,《正文》文字部分通过历代本草引录收载基本得到保留。近年来国内及日本学者作了许多辑佚、考证工作。较完整辑本有日本冈西为人《重辑新修本草》,尚志钧《唐新修本草》辑本。
《新修本草》正文部分包括序例和850种药,比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114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有名无用等九类。该书基本保持了原《集注》的内容和体例。药物正文皆用黑字,末尾注云“新附”,新增条文亦用小字,前冠以谨案;撰写次第介绍味、性、良毒、主治、用法、别名、产地等;下以小字略述形态;对古书未载之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药图》是根据各地绘制的生药彩图编集的,这是我国唐代以前卷铁最多,药物来源最丰富的彩色药物图谱。《图经》是《药图》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药物形态、产地、采药等,以辨异同。
《新修本草》较系统总结了唐以前药物学成就,不仅增加了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充实了民间药学知识,而且其所载药物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当时其它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34、266、292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系唐·王冰于宝应元年(762年)重新整理编次并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部分而成。王冰,号启玄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唐宝应中为太仆令,故后世又称之为王太仆。《素问》原书9卷,81篇,自汉至唐,屡经增改、传抄,至唐代已“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易难”。王氏遂以南朝全元起《内经训解》为依据,对《素问》进行了编次注释,故曰次注,并将其师旧藏之卷的七篇大论补入,并对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之处搜求经论,迁移补之;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旨趣,加以阐明。历时十二年,于唐宝应元年(762)完成此作。王氏在增改经文时,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在注释方面,广泛引证多种古籍,对原文详细注释。林亿评价王氏的注解,使得“三皇遗文,烂然可观”。王氏对运气学说亦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人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又如将病变分为因于运气和不因于运气两类,每类又辨其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法,为后世张元素、张从正所宗,对后世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素问》内容十分丰富,全书24卷,计87篇。内容层次大致为: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经穴、运气、四诊合参等,以阐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运六气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及诊断、治疗、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制方、针灸、摄生等。书中运用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客观认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千百年来《索问》一直对临床医学起着指导作用。此书为历代医家所宗,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96、312
骨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方》的编撰
《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成书年代不详,作者为唐代蔺道人。
蔺道人,真名无可考,因出家为道,故称道人,生活于公元8—9世纪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精于骨伤治疗。据传唐会昌年间(841一846),作者隐居于江西宜春,为邻人医治骨伤殊效,求医者其众,道人应接不暇,遂传医术于一彭姓老人,并出此书以传秘方。《理伤续断方》较科学地总结了唐代以前在伤科方面的主要成就,集中论述了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书中首先总结了治疗骨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局部冲洗,诊断、手法复位、扩创、局部教药、夹缚固定以及内服方药等。对于手法复位有困难的复杂骨折,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对开放性骨折提出清创、缝合的重要性。在夹缚固定方面主张以软物作垫,以减少局部压疮的发生,同时强调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前提下,患肢应做适当的运动。这种治疗思想对于加速骨折愈合,防止患肢关节僵化,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书中还收藏医方40余首,包括汤、散、丹、丸、贴药、洗剂和内服药,多有较好疗效,切合临床施治规律。后世治疗骨折早期宜活血化瘀之说,亦受此书影响。该书在整复骨关节脱位方面多有创造,对肩关节和髋关节脱位的整复,创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元代危亦林“架梯复位法”及目前临床用于陈旧性关节脱臼的“改良危氏法”也是由此发展面来。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52、298
临床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刊行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作者为唐代医家孙思邈,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浮元年(682),享年101岁。作者鉴于当时医方本草部浩繁,仓卒之间,求索不便,遂博采群经,删繁去复,结合其数十年经验撰成此书。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其书。全书共30卷,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系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痈痘;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书中重视医德和妇幼保健,收录了大量民间医药经验,并提出食治疗法、脏器疗法以及葱管导尿法、奇穴、阿是穴等一系列具较高科学价值的卓见,丰富了传统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在证候辨证方面,以脏明寒热虚实为纲,有现代系统分类的意义。该书对营养缺乏之脚气病、夜盲症等,以及传染病,各种疟疾的证治亦有独到见解。林亿评赞此书“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擅,集诸家之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国内外医学发展均影响深远。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92-293、307
1
…
7
8
9
10
11
…
16
跳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