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峨峨丰碑
官办中医教育
师徒传授和家世相传的医学教育方式,都是个别传授方式,培养的医学人才的数量和技师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由政府举办的医学教育机构。据《唐六典》卷十四注记载:“晋代以上,手医子弟代习者,令助教部教之。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今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至三十年省。”这说明早在晋代已有医官教习之设,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奏置医学教育一事,则是政府创办医学教育最早的明确记载。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九月,孝文帝“诏群臣定律令于太华殿”,北魏设“太医博王”、“太医助教”之制,可能就在此时。从此,政府举办医学教育开始形成制度,为隋唐时代医学教育高度发展奠立了基础。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73
脉经的系统总结
王叔和所撰的《脉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3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全书共10卷,97篇,计有二十四种脉象,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脉象奠定了诊脉指下标准的基础,使之规范化。《脉经》后历代中医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脉经》在脉象主病和相类脉象鉴别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确立的寸口诊脉分寸关尺三部脉位和脏腑分候原则,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推进了独取寸口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这些成就奠定了我国脉学诊断学的基础。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亦然。该书对藏医学、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及西欧医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世纪-14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一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91、214
炮制学专著问世
炮制是指对中药材的加工制作,以达到提高药物效力,减轻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在中药应用的初期,原始的加工炮制是必然的,如把大块药材进行加工,使它适合于服用,去除多余的部分或杂质等等。炮制历史悠久,现存的第一部有关炮制的专著为《雷公炮炙论》,作者雷斅,成书年代不详,约于南北朝时刘宋。据《雷公炮炙论》自序中提到:“其制药炮熬煮炙,不能记年月哉……某不量短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分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强调“炮熬煮炙”在制药中的重要性,由于本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世本草著作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各载有该书234种和254种药的炮制内容。主要为所列各种药物的修治炮制的具体方法,其中也不乏药物的修治原则,如在自序中就有“凡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又说:“凡修事诸药等,一一并须专心,勿令交杂,或先熬后煮,或先煮后熬,不得改移,一依法则。”说明当时在制作成药方面的严格操作要求。书中特别重视鉴别药物真伪,要求在使用药物时,要仔细辨认真伪,防止因品种之不同,误用而影响药力和疗效。


后代已有一些人做了辑佚工作,如李仲梓辑有《炮炙论》、1932年张骥辑《雷公炮制论》、近人尚志钩辑《雷公炮炙论》,所录的供文均不到300种,如尚氏辑本有288种、张氏仅辑得189种。但仅从这些辑本的材料就可以得知当时对药物加工炮炙的知识已十分丰富了。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197
魏晋服石致病及防治
魏晋时期的服石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服散之风的盛行。“寒食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代。最早注明“宜冷食”将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首载于《伤寒杂病论》中,所以皇甫道得出“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的结论。魏晋时期,在仲景方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五石更生散”、“五石护命散”、“三石肾气丸”、“邵散”,“五石肾气丸”、“三石肾气九”等多种方剂,这些方剂虽然都曾当作“大药”、“上药”服用,其中最著名的是“五石更生散”和“五石护命散”。所以“寒食散”和“五石散”几乎成了完全等同的概念。服“寒食散”的方法,一般是“二两为剂,清旦温醇酒服一贴,移口一丈,复服一贴,移日二丈,复服一贴、如此三贴尽”。服后大多出现发热、烦躁等种种药物反应,人们称之为“药物发动”,简称“药发”、“散发”、“石发”。他们认为,药物发动是服药得力的客观标志,如不发动,则为药不得力。然而“寒食散”中多为燥烈剧毒之药,能引起严重中毒,变生种种疾病,如寒热时作、局部疼痛、体发痈疮,或出现泌尿系,消化系、神经精神症状。时医称之为“寒食散发候”,在《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学著作中都可见其内容,其中以皇甫谧的《寒食散论》最具代表性。在《寒食散论》中,皇甫谧提到散发病症51种。治疗方法基本是随证而施,各不相同,但总的看来,除以“三黄汤”、“栀子豉汤”攻下清热之外,多不出冷洗、寒食、饮酒、烦劳等将息节度方法的范围。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00
1 4 56 7 8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