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全景
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工作动态
馆长致辞
定位使命
组织机构
捐赠鸣谢
文化
汤汤历史
悠悠典故
峨峨丰碑
皇皇医著
熠熠群星
采采流水
渺渺遗珠
苍苍山海
专题
主题教育
文博活动
数字展厅
文博大赛
典藏
藏品
三维典藏
云展
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
华踪医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科普
微视岐黄
节气养生
一饮一膳
健身之法
社会教育
峨峨丰碑
史前
商宋
金元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炼丹术与医药化学
据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炼丹术的产生至迟不晚于秦汉之际,如马王堆一号古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尸体组织内铅、乘含量超过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百倍,研究者认为:“口服仙丹之类的药物可能是古尸体内铅汞的主要来源。”两汉时期,不仅有大量的文士从事炼丹活动,而且出现了专门的炼丹著述。据陈国符氏考证,现存的《太清金液神气经》、《黄帝九鼎神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都是先于《周易参同契》问世的汉代炼丹专著。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第一次把易理和炼丹联系起来,从哲学的高度对炼丹家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所以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炼丹理论著作。作者对炼丹的目的、药物、设备和方法等进行了概括的论述,《周易参同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中国炼丹术和本草学产生重大影响,故被称为“万古丹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丹砂能化为汞;石胆能化铁为铜成金银;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为金;曾青能化金铜;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水银能杀金银铜锡毒,溶化还复为丹等等,这些都是对当时炼丹知识的记载。由于内服丹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较大,在医学领域,丹药主要被用于外科临床。郑玄注《周礼·天官冢宰下》疗疡“五毒”时提到的“五毒方”,至迟在东汉时期已被用于外科临床。汉代以后,丹药外治疮疡的方法一直没有失传。《外台秘要》卷十四,卷三十分别记截的“范汪飞黄散”和“广济飞黄散”,所用药物和炼制方法,都与汉代“五毒方”相近似。宋代文学家杨亿,曾在笔记中记述了宋人按郑玄法合药治愈疮疡的事例。可见“五毒方”通过方书记载或口耳授受,不绝如缕地流传下来。根据丹药的烧炼方法和化学组成、可把众多丹药配方分为氧化汞类(如红升丹)、氯化汞类(如白降丹)、硫化汞类(如太乙小环丹)以及其它杂类四大类型。目前各类丹药仍被用于骨髓炎、骨结核、淋巴结核等,在外科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03
《针灸甲乙经》的编撰
《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灸经》,通行本全书共12卷,128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针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作者皇甫谧(215—282年),原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魏晋间著名医家。本书内容大致可分为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两大方面。基本理论部分从卷一至卷八,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长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于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临床部分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相贯病证的针灸治疗。医家在阅读时,一般不必再对三部原著的有关部分加以研读,而只需研读《甲乙》,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针灸学的学习过程,自唐以来,被历代政府定为针灸教科书,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国内外均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15
急症手册《备急肘后方》的编撰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3卷,东晋葛洪所著,原书意佚,后由梁·陶弘景采撷其书,将其中第93卷的86首易简便之方录出,并行增补,分类,编著成《补阙肘后百一方》,义取佛家“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说。至金代杨用道又据《证类本草》一书,继为增补,终成《附广肘后方》。今日流传之版本实为经陶杨二氏增补之本。今本《肘后备急方》共8卷,其内容主要是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内容,颇为实用。在热性病的病因方面、《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伤寒、温病、时行是由于不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所致。他所描绘的“虏疮”,是外界传人,并非我国固有,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书中对射工、沙虱、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的认知均十分先进,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肘后备急方》中专有一节讨论“制犬所咬毒”的处理,以该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治病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是我国医学史上十分宝贵的医疗成就,又如以青高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尽服之”,成为了屠呦呦研究员对青蒿素提取方法优化的灵感源泉。又如书中有关脚弱病的记述,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脚气病的历史。此外,书中记载的“疗折,以竹片夹裹之”以上史料为(肘后备急方》所收,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九载有佚文,日本《医心方》也有同样引文,这是现代小夹板固定骨折的最早记录。由此可见,《肘后备急方》是我国古代极可宝贵的一部有突出成就的医药著作,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16
陶弘景于本草学的继承与创新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人物,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道教学者、炼丹家、本草学家。陶氏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魏晋以来,本草学发展迅速,著作较多,然而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家有自己的标准和见解。他认为:“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株,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与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者有浅深”。面对这种情况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每一著作各包括365种药物,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我国本草学进入博物学性质的先例,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不囿于《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主张以药物的自然属性来进行分类,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等,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医学通史》P222
1
…
5
6
7
8
9
…
16
跳转
查看更多